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2019年第34号:奋力赶超当先锋 建设富美新漳州

2019-09-26 10:59:31 来源:福建法治报


答记者问

记者:漳州是“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漳州市委如何用好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邵玉龙:谷文昌精神是漳州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了很多主题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漳州市委都把谷文昌同志作为先进典型。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把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作为我们找差距的标准。

谷文昌离开我们已经38年,但是他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常学常新。他的价值和取向是时代精神,时代榜样,我们把这些精神和学习总书记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受教育,深受感动,也给予我们鼓励、自信。同时,我们要用好谷文昌干部学院这样一个新的平台。谷文昌干部学院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正式开班,学院建设得到了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这个学校已经纳入中组部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基地、中央党校培训基地,明年中央党校的春季县委书记班将在东山的谷文昌干部学院开班。前段时间中宣部把谷文昌纪念园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月12日我们在谷文昌干部学院正式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班式和两场主题报告。

我们掀起学习谷文昌精神新热潮,要把大学习的热潮从感情、内心到举措都做到位。增强斗争本领,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每个党员干部的力量和智慧。

记者:今年来漳州做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战略部署,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

邵玉龙:我们基于几个方面的考量。一个是对漳州发展现状的考量。漳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1:47.8:41.1,一产过大、二产不强、三产较弱,高质量发展有一个数字,把每年财政收入和GDP相比,财政收入除以GDP,代表三产发展的质量,这个数字提高的关键在二产。

第二个考量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建设富美新漳州的考量。工业是我们财政税收最主要的支撑者,也是创新平台聚集最重要的一个载体。特别是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除了数量,还有质量,关键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

再一个考量是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一个区域,一个地方考虑的事情很多,花钱的地方很多,有发展,有民生,有保稳定,有基础设施,三大攻坚战脱贫,环境整治,一个地方要统筹方方面面。统筹过程当中,哪个事先要做,哪个保稳定,哪个兜底线,都是全方位的优化统筹,但是最终还是要有财力。尽管漳州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一些短板还是很明显,还要加大力度,这就需要各方的支援,特别是财力。

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一个方面:高质量。我们既要提高GDP,也要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这个数字越高越好。这几年工业投资的增长在全省第一位,今年1-8月份增长34.5%。投资是三驾马车,当中有基础设施、民生等等。去年省委、省政府说今后要看工业投资,因为工业投资会把税收、财政提上去。今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位居全省第二位。因此,我们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考虑,大抓工业、抓大工业,首先是思想理念上要转变,第二个实际的举措是我们把现有的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要结合漳州的资源,引大项目,引大企业家,引大的创新团队,引大的新业态来到漳州,一起创新创业创造,把我们的高质量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记者:漳州在营造发展环境方面有哪些主要的做法和成效?

刘远:漳州是机关效能建设的发源地,2000年3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漳州调研机关效能建设,号召全省“远学深圳,近学漳州”。近20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以机关效能建设为重要载体,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探索形成了爱商亲商护商的“漳州经验”。2017年,漳州获评“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我们重点在打造四大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营造“真爱商、真护商”的政治环境。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始终把企业家当做自家人,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事,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爱商亲商护商成为漳州每一名干部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良好的政治生态带来的是招商引资的强大感召力和聚合力。2018年,我市新增市场主体比增24.5%,近三年来全市共签约10亿级以上项目121个、计划总投资2650亿元。

二是营造“更有序、低成本”的经济环境。主要盯紧三件事:第一,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我们倡导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守法致富,对假冒伪劣、强买强卖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第二,让制度成本更低。我们探索推出的“多评一表”“集中会审”“四检合一”“即报即放”等改革经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全市行政审批平均时限由38.5个工作日压缩到9.5个工作日。在减轻企业负担上,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减税降费的部署,仅今年前七个月,就为企业省下了各种税费近22亿元,真正以政府“过紧日子”换来企业“过好日子”。第三,让扶持政策更实。我们积极推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民营企业18条”“食品产业8条”“钟表产业8条”“中小企业9条”等专项扶持政策,以“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帮助企业爬坡过坎。2018年,食品产业产值超1500亿元,漳州从“中国钟表之城”晋升为“中国钟表名城”。2017和2018年,我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营造“最舒心、最安心”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们致力于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20条措施,并在中心城区创新建设了用于安置人才的“安得广”工程。这对于许多青年创业者和企业人才产生了较大吸引力。近期发布的《2019年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中,漳州入选最具“青和力”城市前百强,成为年轻人最钟爱的城市之一。漳州作为全国“110”的发源地,我们坚持把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作为提升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平安漳州”建设。2018年,全市群众安全感率达98.34%,居全省最高,为广大企业家在漳州安居兴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四是营造“高颜值、高品位”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要求,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坚持做好“好生态+好业态+好项目”等“生态+”的文章,不仅“加”出了生态环境的“高颜值”,也“加”出了百姓生活的“高品质”,更“加”出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有很多老板因为爱上漳州,不仅来做生意、也来生活,如焙之道公司的董事长薛从福自2013年来漳州发展后,不仅产值从创建之初的200多万元快速增长到现在的5.8亿元,企业营业额“一年一翻倍”,还把家人全部带来漳州定居。现在的漳州是“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诗有景有远方”,我们竭诚欢迎更多企业家和媒体朋友到漳州走走看看,感受一下“诗和远方”。?

记者:近期,漳州密集开展市属重点开发区“区地合一”体制机制改革,这项改革有何意义?它将为未来工业发展带来哪些红利?

张慧德: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责任所在。今年5月起,漳州市委、市政府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市属重点开发区“区地合一”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加快解决开发区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开发区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目前,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已实行“区地合一、委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实行“区地合一”管理体制,开发区管委会对辖区实施全方位的行政管理,“人权、事权、管理权”三权合一,不仅打破原开发区属于不同行政区划的限制,而且赋予了独立的财政、规划、审批等职能,建立起统一审批权限、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经济发展、统一财政结算、统一组织人事、统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六统一”机制,极大提升了开发区自主管理水平。以古雷开发区为例,将漳浦县的古雷、霞美、杜浔、沙西等乡镇成建制委托管理,书记、主任分别由市委常委、副市长两位副厅级领导担任,进一步配强了力量,更能协调各方资源和优势,统筹全局发展。

二是优化了资源配置。实行“区地合一”,将产业园区与行政区合二为一,坚持一体规划、一体运作、一体投入,既拓展了产业园区承载空间,以行政区的政策、财力和土地等资源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又将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和经验向整个行政区扩展,有效解决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跨部门协调配合、政令不畅等问题。以漳州高新区为例,将原隶属于三个县(市、区)的255 平方公里的管辖权成建制委托管理,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各类要素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三是提高了行政效率。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原则,赋予开发区更多自主权,将市级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行政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区内事区内办”,让企业和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以古雷开发区为例,项目从进入审批程序到开工平均时间缩短53天(从平均98天缩短至45天),开办企业实现当天办结,为工业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围绕完善开发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赋予开发区相当于县一级党委的干部管理权限,推行“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打造“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

应该说,开发区改革创新,短期来看,是一个“蓄势”的过程;长远来看,必将对未来工业发展带来巨大红利,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打造工业新城提供强大的助力。改革后的开发区,资源更加集中、要素更加集聚、服务更加高效,正逐步成为服务一流的示范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和工业发展的助推器,具备承载工业大项目、好项目的条件,目前在谈及签约的福佳炼化一体化、中铁世博城、联盛浆纸一体化等产业项目都处在开发区范围内,开发区进入了大项目加快落地、大产业加快集聚的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