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愿做一片绿叶的初心

2019-11-12 11:14:54 来源:福建法治报

治愈森林伤口

叶兴娇在山里长大,把大山视作母亲。每每见到森林焚毁、林木被伐,她都为这些“伤口”痛心不已,并努力投入“治疗”工作。

不久前,凤阳镇东岭后村精准扶贫户老徐在山场放羊时,因随意丢弃烟头引发山场森林火灾,毁林面积311亩,造成经济损失32000元。了解到老徐已经79岁,且患有脑梗塞和脑萎缩,叶兴娇决定把审判法庭“搬”到案发地,扛着国徽下乡巡回办案。

综合各种因素,叶兴娇依法判处了该案,要求老徐在一定时限内补植复绿。判决容易,后续工作却不好开展。补植复绿是个体力活,对家庭困难、年迈体弱的老徐来说,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了解到老徐的儿子小徐常年在外打工,叶兴娇主动与小徐沟通,希望他能够返乡替父亲扛起重担。一开始小徐态度强硬,说什么也不肯回来。经过叶兴娇多次悉心劝导,小徐终于返乡完成了补植复绿,让这片秃山穿回了“绿装”。不仅如此,小徐还因此被聘为该村的护林员。

“花朵的事业是美丽的,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但我愿做一片绿叶,绿叶的事业是默默地垂着绿荫的。”这是叶兴娇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而她身上,也潜藏着这样一股“绿叶精神”。

寿宁县山路崎岖,但再艰苦的条件也从来没有将她吓退。为了达到办结一起案、恢复一片绿的效果,叶兴娇幕天席地开庭、和风细语调解,让被告人实现了上万亩火烧迹地的补种复绿。她审理的相关案件无一改判、无一发回重审、无一申诉上访。

她乐于奉献,用女性独有的细致耐心去审理和调解案件,治愈了森林的一道又一道“伤口”,像默默低垂的绿荫,挡住了炽烈的阳光,撑起一片怡人的清凉。

叶兴娇时常回想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经历,小小乡村今天旧貌换新颜、天堑变通途。这让她更加坚信,当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定能为美丽寿宁献上绵薄之力。

守卫绿色财富

2013年,生态女子巡回法庭扎根下党乡,并在此成立“巡回法律服务点”和“无讼文化基地”。曾挂点于此的叶兴娇,回归审判岗位后,和其他3名女同事一起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过去的下党,老百姓靠山吃山,不加节制地伐木谋生,导致许多山体秃的秃、荒的荒,宝贵的生态资源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叶兴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既然选择了当生态法官,就要为生态环境守住一道防线。

多年来,她们深植于这片土地,上山下乡开展“无讼林区”共建,听民声、找病根、化积案,甘当生态司法的“赤脚医生”。她们将环保知识转化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传播到田间地头,用绿色铺展下党乡生态旅游业发展道路,助力下党绿色脱贫。

如今,良好生态已成为下党乡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砍伐滥伐问题减轻了,违规排污的现象也少了;群众养起中华蜂,通过标准化养蜂流程,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生态农产品牌“下乡的味道”享誉全国;600亩生态定制茶园面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此外,下党还充分挖掘区内自然风光和红色新经典文化、传统古村落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走上了生态致富之路。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正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已变为金山银山。

自1985年到法院工作以来,叶兴娇多次被评为全省优秀法官、全省优秀女法官、全省林业审判先进工作者、全省三八红旗手等省市先进。但比获得这些荣誉更让她欣喜的是,下党乡的森林覆盖率已攀升到81%,当地还成为了寿宁的无讼示范点。

面对这些,她没有松懈,觉得未来依然任重道远。每每走进下党巡回法律服务点,人们总能见到她和女法官们一如既往忙碌的身影。她们早已笃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一定要给后代人留下这片绿色财富。”

(本报记者 龚丽雯 通讯员 戴玲玲 黄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