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检察机关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
民生“小事”就是“头等大事”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4月30日讯 从解决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到推动日常生活塑料污染治理,再到充分保障各方诉讼权益……一桩桩、一件件关系民生的“小事”,都被南平市检察机关当作“头等大事”贯彻工作始终。 随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深入开展,南平市检察机关始终坚持民意导向,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队伍教育整顿重要内容,从最困难群众入手,从最突出问题着眼,从最具体工作抓起,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检察监督 排除“头顶”上的隐患 “以前,每每看到‘从天而降’为电动车充电的电线,就总想到新闻里的火灾事故,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今,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近日,看着小区内“飞线”充电安全隐患的有效排除,市民李大姐不禁发出感慨。 近年来,电动车因环保、便捷、价格不高,被广大市民群众认可,并不断普及。然而,不少家庭因图方便,随意从高楼抛下电线为电动车充电,且长时间无人看管,任凭拖线板杂乱暴露在室外风吹雨淋,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小觑。 今年初,为切实解决群众“头顶”上的隐患,南平市检察院在大量排查和走访调研后,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整治私拉‘飞线’充电、清除消防安全隐患”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依法督促相关单位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专项监督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0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6件,得到了群众的纷纷点赞。 公益诉讼 助推塑料污染治理 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积极应对塑料污染,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有群众向南平市检察机关反映,餐饮行业塑料污染严重,特别是餐饮店、奶茶店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吸管等问题,影响百姓身心健康。 南平市检察院调查后发现,市政府相关部门已根据上级文件于去年10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年底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部分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等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胶餐具。但检察人员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发现餐饮店、奶茶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仍普遍存在。 对此,在南平市检察院的指导下,延平区、武夷山市等地检察院积极作为,主动与相关行政机关上门协调,督促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目前,全市依法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5件,有效推动了塑料污染治理,保障群众身心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