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0-07-30 12:01:52

寻茶牛公山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600多年前的一天,明朝太师杨荣从京师乘舟南下,沿闽浙水路返回家乡建宁府建安县。他从松溪顺流而下,途经川石里,看两岸青山如黛,碧水荡波,不禁被这里的地形境胜而吸引。

入夜时分,船泊于溪口古渡,入住岩灵书院,杨太师推窗迎风,思绪如潮。有感于同乡进士陈在家乡川石勤学苦读,打破晚唐隐士罗隐“书筒落水,川石无官”的谶语,为鼓励当朝学子,当即铺墨,写就了明朝著名劝学名篇《川石记》。开篇之句即为“距建安邑城之东,有地曰川石,其土壤夷旷,介乎古田、瓯宁、政和三邑之交,山明而水清,地幽而境胜,有溪焉,其之名曰书筒,岩石壁立,高出霄汉”。文中可见,川石自古以石居多。据考证,川石位于武夷山脉东南端,鹫峰山脉西北侧,在两座大山脉夹峰之间,形成冲集平原。位于营勺马洋自然村的莲花山顶为亘古年代火山口,故地层遍布岩浆,地势东西高南北低,四周环山,中间一马平川,飘带般的玉溪、墩阳溪、松溪穿梭而过,川石之名由此而来。

石多则林茂,林茂则泉涌,泉涌则水丰。而我踏歌而寻的牛公山虽然尚末开发,但它是上苍给予建瓯川石乡的天赐之作。这里,不仅有千年采石场,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居图景,更有岩韵堪比武夷山的牛公山岩茶。在这里,你可以驻足摩挲一千多年前古人开采岩石留下的光滑岩壁,遥想牛公山青石铺在建宁府大道的车马阵阵和孔庙石阶的书声琅琅,更可以登高远眺,看松溪如丝带一路逶迤而来,在山脚下划出柔美弧线的美景,倾听山中寺院飘来的渺渺梵音。在山间小憩,煮一壶牛公山肉桂,吐纳着桂皮的芳香,如兰的岩韵,你一定会暗自庆幸自己捷足先登,探寻到这方杨太师笔下的“山明水清,地幽境胜”之地。

我想杨荣是一定喝过川石茶的。他的《川石记》如文曲之星,点亮川石山水,此后经年,人才辈出。我时常在周末闲暇之际,带着书籍到牛公山登山泡茶。有次带着《杨文敏集》上山,翻开书卷,品味《川石记》的每行每句,居然浑身清透,似醍醐灌顶。几句话如清烟煮字,在山间飘行,不断地拍打心门。我仿佛和杨太师隔空对话,对这位从家乡走出的朝廷重臣,心生敬意,牛公胜地从此在心灵中生发出神秘的磁场。

每逢闲暇,我必携带茶具上山,寻一块瀑边石,舀一灌山泉水,泡一壶川石茶,读几篇诗歌赋,冥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禅境。沐浴在山水茶之间,心似枯槁之木,游人间之虚无。看山仍是那座山,看水仍是那湖水,心似不系之舟,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使人从封闭的心灵超凡出尘,以“材”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以“不材”直面人世间的伤忧繁杂,体验生命的真实和心灵的喜悦,这也是我时常寄情于山水之故,而泡茶读书则是和牛公山水乳交融的自然之趣。

两年前,黄明和先生在编撰美丽建瓯系列丛书川石篇时,就以“水润石川”为题,说明川石之水是有灵魂的。牛公山临山而矗立,水润石川,造就这方水土必定是禅境之地。真乃是“晨起旭日照清溪,夕染晚霞生紫烟,吞云吐雾霞滴露,茶海松涛映石川”。山孕水,水便万古不竭,水育茶,茶便岩韵飘香。600亩岩壤茶海,可谓物华之天宝,风华之霁香。

伫立牛公山顶,感受道法自然,极目远眺,一面是松溪之婉婉清流,一面是茶海之绿韵飘香,眼帘中挂着对面崖壁的百米瀑布飞流,山间松涛的风响吹拂耳边。漫步千年采石场的凤冠台,抚摩石壁廊,寻古之幽涌上心头,真有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苍茫之境。

铺开茶席,投茶杯盏壶间,品啜水木英华,坐卧山泉之畔,静观云起云舒,人生快意从心而起。难怪山顶凤冠亭对联曰:“牛公山巅观水润石川禅心渐起,凤冠岩畔品川石岩茶人生飘香。”茶席过后,收拾心情,漫步下山,一身清风相伴,行至山底,山泉汇成的池塘中鱼儿悠游,泉水清洌,凉意习习,捧上几口泼面洗脸,清爽之极。耳边寺庙梵音渐起,仿佛置身于莲台净地,身心如洗。寺内老僧见到山客,微笑上前,双手合十,诚意邀请到斋堂小憩,并泡上手工制作的牛公岩茶,每每至此,总是心生感恩,下山之际,我总会约他有空到集镇走走,他总是微笑婉拒,称在山上清静,不去也罢。

老僧一席话让我感慨良多,山有山的个性,水有水的明性,茶有茶的灵性,人有人的惯性。久在红尘之中,总是风尘仆仆,忙忙碌碌,若每隔时日,到山水之中涤荡心中尘埃,寄情于山水茶之中,乃人生之幸事。对我而言,有幸能来川石寻茶,并在闲暇之间时登临一座山,静观一方云,寻觅一泡茶。杯盏之间,茶汤生烟,我不禁问茶:“娑婆世界,何乐之有?”茶曰:“乐山乐水乐壶茶。”

(林张辉 作者单位:建瓯市公安局)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