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闽都福州,拥有昙石山、船政、三坊七巷、寿山石等文化名片,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一批历史名人。三山两塔之间,闽都千年文脉更是绵延流淌,古厝祠庙、长桥深巷,承载着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与家国情怀。 福州市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匠心独运打造“厝续”检察文化品牌,以检察力量精心守护城市记忆,让古厝这一凝固的历史于新时代重焕蓬勃生机。 厝韵新生—— 守护家国情怀的精神地标 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仓山区,阳歧严复故居、林森公馆等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名人故居,都曾经历过一场意义非凡的风貌焕新。 时间回溯至2023年9月,仓山区检察院在履职过程中发现部分文物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阳歧严复故居的消防设施配套不全,林森公馆缺乏无障碍设施,林之夏故居墙体出现开裂现象……“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直观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承办检察官表示,该院迅速组建办案团队,联合文物保护专家展开全面细致的排查,最终发现共计11处文物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针对文物保护工作涉及部门众多、职责交叉复杂的难题,仓山区检察院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相关部门共同商讨应对之策,通过清晰界定职责、明确工作任务,有效凝聚起文物保护工作合力。 在随后的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检察机关依法深入开展调查核实,职能梳理,依法向3个监管单位发出检察建议,推动落实修缮保护等重点工程:阳歧严复故居全面更新消防设施,林森公馆增设无障碍通道,林之夏故居完成结构性加固。与此同时,全区95处文物保护单位同步制定应急预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专项行动还吸引了20余名志愿者加入,同步开展日常巡查。志愿者林先生感慨道:“能够参与到这些见证历史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深感责任重大且意义非凡。” 近年来,福州市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构建文物长效保护机制,针对文物坍塌破损、消防安全隐患、无障碍设施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实施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牵头办理系列案件,充分运用公开听证、圆桌会议等法律监督手段,督促相关部门强化协作、依法履行职责,切实推动名人故居的修缮保护工作,让人文物华得以更好地传承延续。 如今,修缮一新的名人故居不仅重现历史风貌,转型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还赋能文旅经济发展,更成为展示闽都千年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祠光重耀—— 激活历史文脉的信仰薪火 在晋安区鼓山风景区,曾有一座墙体斑驳、年久失修的建筑——五贤祠,它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五贤祠始建于1855年,用以祭祀五位明末福州文人代表和爱国志士。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爱国精神传承的重要象征。 岁月流转,五贤祠几经兴废,1997年重修后又陷坍塌困境。“文物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果不对五贤祠进行及时修缮,这座承载爱国精神的古迹或许将逐渐被历史湮没。”晋安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吴祯董忧心忡忡。 2024年,福州市检察院运用磋商机制,成功推动职能部门启动五贤祠修缮工程。此举不仅完成了建筑本体的抢救性修复,更促成了一个关键性成果:协同相关单位制定出台《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该机制旨在固化个案经验,强化部门协作,为系统化解决文物保护难题提供了制度框架。以此为基础,福州市检察院在全市范围内部署专项行动并组织专题研讨,推动类案治理,成效显著。 在永泰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坂厝的经历,便凸显了该机制指导下多部门协同、全链条保护的重要性。 下坂厝内精美的鎏金镂雕格扇曾两度被盗。永泰县检察院在办理该盗窃案时敏锐发现,被盗格扇未进行文物等级鉴定——这不仅影响案件准确定性量刑,更暴露了日常监管中的薄弱环节。 针对这一监管短板,该院迅速成立“刑事检察+公益诉讼”跨部门办案组,一方面,通过刑事手段严厉打击盗窃犯罪,最终促使被告人刑期由7个月改判为3年8个月;另一方面,同步启动公益诉讼程序,精准督促监管部门依法履职,及时完成文物等级鉴定工作,实现了刑事打击与公益保护的双重震慑。同时,跟进追赃,让被盗文物更快回归。 在五贤祠经验与下坂厝实践等系列案件的推动下,福州市检察机关逐步探索出“检察监督+协同共治”的工作模式:在办理涉文物刑案时,同步审查公益诉讼线索,组建跨部门办案团队,运用刑事侦查监督、自行补充侦查、刑事抗诉等多种监督手段,加大对盗窃文物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通过公益诉讼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全面、有效履行职责,更好推动文物保护监管和活化利用工作。 “每一处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福州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强调,福州市检察机关持续完善“检察监督+社会共管”模式,全力守护城市文化根脉,使其薪火相传。自2019年检察机关开展“福州古厝”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已成功推动修缮古建筑176处,其中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53处。 古桥焕彩—— 筑牢联通古今的法治坐标 福州自古因水系发达而津梁密布,素有“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誉。台江区闽江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星安桥等七座古桥静卧河岸,它们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铭刻着记忆与乡愁,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 台江区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为这些文化瑰宝构筑保护屏障。检察官调查发现,星安桥因野生榕树根系侵入导致桥体变形,面临崩塌风险,施救迫在眉睫。 为此,检察机关深入开展调查取证,全面、精准地记录古桥受损状况,并邀请文物保护专家评估确认危害程度。随后,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区相关监管部门履职尽责。 针对星安桥西侧栏板断裂加剧及“保桥还是保树”的争议,检察机关组织10余场专家论证会,汇集专业智慧,最终形成科学保护方案。当整改效果未达预期时,台江区检察院又果断依法提起全市首例文物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有效推动文物保护部门加快修缮进程,彰显法律监督刚性。 如今,星安桥修缮工程早已告竣,侵入桥体的榕树得到科学移栽,往昔危桥已融入街区,焕发新生,成为一道连接古今的风景线。 星安桥个案的依法保护,为处理类似案例提供了工作启发。实践中,植被入侵、违规建设等威胁古桥安全的问题并非孤例,其根源往往在于文物本体保护范围与周边环境管理的权责界定不清、标准模糊。 为从源头上预防此类风险,福州市检察机关积极延伸监督触角,协同审判机关深入调研论证,推动制定出台《福州市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本体范围及周边环境绿化管理工作导则》,明确不可移动文物本体保护范围周边环境绿化工作要求,有效堵塞管理漏洞,为包括古桥在内的各级文物的协同治理与长效管护提供制度保障。 从名人故居的精细修缮到古桥古厝的系统治理,福州市检察机关以“厝续”检察文化品牌为支点,充分发挥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在司法实践中推动从“文物保护”到“文脉传承”的价值升华。当阳歧严复故居成为文化交流平台,当五贤祠重现雅韵,当古桥群落融入城市文旅版图,这些历史遗存正以法治为基,在新时代续写闽都文化的生生不息,成为司法之力守护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注脚。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