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打造法治品牌 护航绿水青山

2019-03-06 11:39:12 来源:福建法治报

多做一次工作

保障生态实效性修复

2005年前后,被告人黄某等人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开始在厦门市翔安区某农场非法占地建设猪舍及附属设施,从事生猪养殖工作。2015年,为争取列入政府保留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升级改造项目,被告人投资修建发酵池、发酵床等环保设施。通过项目改造验收后,在原有规模基础上继续毁林占地扩建猪舍、饲料间等建筑物,进一步扩大非法占地面积和生猪养殖规模。截至2015年6月中旬,养猪场占用林地面积计18.2亩,被占用林地的原有地形、地貌及土壤、水文等林业种植条件与原有植被遭受严重毁坏。

案件诉至同安法院,承办法官发现,被告人的抵触情绪较为明显,对生态修复的意愿也不高,于是决定开展现场调查。原来,被告人自认为进行生猪标准化养殖,修建一系列环保设施杜绝了传统生猪养殖中产生的大量污废污染,“是环保之举,怎么还被告到了法院?”为了让被告人真正认罪悔罪,承办法官多次向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详细说明了林地对环境的重要生态作用,在肯定其进行生猪标准化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养殖污染的情况下,指出其非法毁林占地的破坏性和违法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几次的现场工作没有白费,最终被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承担起应有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

公开审理环境污染案件

案件审理期间,被告人委托景观设计公司出具 “补植复绿”作业设计书,承诺补种复绿36亩,保证抚育和管护3年,且与林地所有权权利人厦门市翔安区大帽山农场签订《补种复绿协议书》,缴纳履约保证金人民币12万元。

法庭成立1年来,推动实现补植复绿面积200余亩,依法追索无害化处理费用10余万元,判决并收取破坏生态刑事罚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近260万元,审结的占地毁林型案件全部实现生态修复。

多办一次活动

争取公众广泛性认同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一家法院一个部门的职能也是有限的。但是,多部门联合发力,社会公众群策群力,凝聚的力量将是巨大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法庭成立后并不停留在坐堂办案上,而是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扩大生态审判的社会影响,争取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广泛认同。

一幅幅色彩缤纷、充满童趣的绘画作品一字排开,在同安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内展出。立足生态环境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工作理念,同安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举办了厦门市首届少儿环保法治主题绘画大赛。在去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颁奖典礼上,孩子们拿着自己亲手描绘出的理想生态环境画作,小小的脸蛋上洋溢着对未来美好生态环境的憧憬。

“用画笔画出心中所想,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理解,会更愿意从身边小事做起,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家长洪女士告诉记者。

除了让孩子们手拿画笔,亲手描绘出理想生态环境画作,同安法院还以该院办理的典型案例为原型拍摄全市首部生态环保公益微电影《童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生态环保法治,立体展现生态环境审判庭司法工作人员的工作常态,并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大力推送。截至2018年12月,观影人次已累计超过5万,有力扩大了厦门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司法品牌的影响力。

此外,法庭还着力建设两级法院生态环境司法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实现“生态法治从娃娃抓起”的美好愿景。同时,厦门市首个碳汇教育基地也正在紧张筹建中,希望成为厦门市生态科普、义务植树、被告人异地补种复绿的一个重要基地。

“不断自我加压,高标准、高要求,生态环境审判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一种形式,更要实实在在地在每个人的心中落地生根。”同安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洪秀娟说。

(本报记者 王淯滢 通讯员 同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