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到邵武和平古镇,我总要去街上的茶铺里坐坐。手握碧绿的碎铜茶,佐以一小碟瓜子和几块姜糖、炒米,半个上午就这样晃悠过去了。当然,带一卷书、两本画册亦可,微风习习,日光漫漫,在无人打扰的街角,我的目光随着蜿蜒深邃的青石板路远去。 因为心静,你更能品出舌尖上那一缕姜与糖交融的醇正浓厚。掌心上这一颗琥珀色的古镇姜糖,其中姜是本地自产的小黄姜,糖是金黄绵稠的麦芽糖,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却被聪慧的先人们聚而用之,广为流传。当姜的辣味和糖的甜味结合在一起时,辣味能使甜味更加通透,更加清新;而甜味则减弱了辣的凶猛,使之趋于平和。特殊的结合使得我们的味蕾在刺激中领略食物之美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做姜糖是和平古镇延续近百年的传统了,据说,和平的先祖们最初用姜汤治病御寒,因怕辣就在汤中加入红糖调和。后为长久保存,改为加入麦芽糖熬制成型,由此出的姜糖爽神开胃,生津活血,余味悠长,传承至今成为有名的风味小吃,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姜汤熬制简单易行,要诀不过是当地小黄姜切碎再以大火炒至金黄,加入山泉水、麦芽糖浆小火熬制,后将熬好的姜糖糊舀到案台上摊开,趁温用木棒擀薄、冷却,再用小铁铲敲成小块,即为成品。和平地处闽北山区,冬季严寒多雪,春季阴冷潮湿。过去,每逢节日或是谁家办喜事了,小镇上的人们都会制作姜糖用以待客,久而久之,它成为一种传统,一种符号,一种情怀。 姜糖好吃,其中少不了甜甜的麦芽糖饴。糖饴是麦芽糖的前身,也来自当地村民的杰作。好的麦芽糖饴浓稠如琥珀色,甜如蜂蜜,自带天然麦芽的清香,和平古镇上的麦芽糖饴就是如此。 每当麦收之时,镇上的村民都会挑选出最好的麦子储藏,以作麦芽糖饴的原料之选。经过过筛、晒干之后,装进陶罐,等待熬糖。在古镇,熬糖有很多讲究,一要晴好天气,二要选松木,三是要“缓麦”,就像好的红酒要醒酒一般,提前将麦子从陶器里倒出来晾晒,让一颗颗久睡的麦粒晒着暖阳,沐浴清风,挥发异味,凝聚麦香。这三个条件具备了,方能将麦粒倒进大木盆里,清水洗尘。一番濯洗之后,这些麦粒容光焕发,娇羞欲滴,倒进筲箕中沥干,盖上棉被捂着,搁在太阳下晒着取暖、酝酿,等待出芽。 少则一夜,多则两晚,胖乎乎的麦芽长出来了!白白的根须从筲箕底伸出来,上面嫩嫩的麦芽也使劲向上探着头,绿色发亮,甚是可爱。清晨,将嫩绿的麦芽整齐摘下,和浸泡好的糯米一起磨成浆,装进两只大木桶,捂上旧棉被,静静等待发酵。大约天黑,桶里咕嘟咕嘟鼓起了泡泡,散发出淡淡的甜香,便可将浆汁倒进大锅里,开始慢火熬糖。 在过去,每家每户熬糖的日子堪比过年,大人忙得热火朝天,孩儿们乐得欢呼雀跃,谁家熬糖了,整条街的孩子都顺着甜丝丝的香味围过来了。他们喜滋滋地在灶膛前添着松木柴禾,掌勺的姆姆和婆婆们则站在灶台边不停地搅着锅铲————这是个技术活,火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搅的速度要匀,力度要透,否则一不小心,糖就要焦了。待甜味渐浓,糖汁渐稠,锅里嘟嘟地冒着气泡,孩子们欢呼起来,就要出糖了!文火舔着锅底,甜香味愈发浓烈,锅里的糖汁已熬成糖浆,婆婆用勺子费力地搅着,稠到搅不动了,才平了灶火。糖浆渐渐冷却,成了浓稠而金黄的麦芽糖饴。未到出锅,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拿着一根筷子围上来,用力插入糖饴一搅、一卷,舔到嘴里,那糖饴软糯醇厚、入口即化,透着一股蜂蜜的清香,再轻轻一抿,是美到心里却又毫不发腻的甘甜! 从麦芽糖饴到麦芽糖,还得经过一番摔打锤炼。趁着糖饴尚有温热,将半碗糯米粉均匀撒在案板上,双手抹上菜籽油,不停地拉扯摔揉糖饴。温软的糖泥在手下百依百顺,伸展自如,变化多端,呈现不同的姿态。经过一番扯拽搓揉锤打,糖泥泛白,变得光滑透亮,圆润瓷实。冷却之后,白中泛黄的麦芽糖已大功告成,被盘攒成圈,裹上糯米粉,用塑料布包好存放在米缸里,静静等待有缘的食客。在以前,麦芽糖、姜糖都是很难得的零食,非喜事节庆不得见,而如今,物质生活太过丰富,这样原汁原味的麦芽糖吃到嘴里,荡漾出阵阵回忆,反而是一种质朴的情怀和久违的感觉。 作为和平传统糖食,炒米也是古镇的一大特色。和平炒米最初是用剩饭炒制而成的。当然,现在的炒米都是取洁白如玉的当年糯米新鲜制成,但其中勤俭节约的深意,却随着寻常的衣食住行,日复一日地延续着。 秋日里,和平古镇沐浴在日光下,如同酣睡的婴儿。天是高远的蓝,云是温柔的白,淳朴写满了大街小巷,错综复杂的巷子深处,斑驳的大夫第、和平书院和一些老房子默默伫立着,散发出一种沉静的气息。这里的老建筑历经百年,风里行过,雨里也走过,它慈祥地看着古镇的人们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也看着这里的人间烟火、喜怒哀乐。回味着祖祖辈辈流传下的这些糖食的余味,就像是在回味一个年代,回味儿时最难忘的时光。师傅说,他的孩子都走出了古镇,一番手艺无人继承。也许再过几年,这些纯手工制作的糖食便再也看不见了,想到这一层,些许怅惘和留恋之感不由在心间弥漫。 古镇墙角深绿的青苔,勾勒出一块块砖的形状。青石巷两边木格窗子被风吹得吱呀吱呀响,仿佛还在讲述过去的故事。年轮缝隙中,万物可期,我闭上眼睛,只想用一颗赤子之心、一份纯真的情怀去守望那家乡最初的恒美。 (吴咏虹 作者单位:邵武市人民检察院)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