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从事执行工作6年,执行员郑锦斌始终觉得,执行工作不像百米冲刺,更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从执行局内勤到办案一线,他渐渐明白,执行员是司法程序“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既要挥法律之剑破除壁垒,又要承载着当事人的期待坚定前行,哪怕荆棘遍地也不能停。 郑锦斌(右三)和同事到漳平扣押被执行人车辆 从“纸上流程”到“实战课堂” 郑锦斌2019年8月到执行局,在内勤岗位工作了3年。那时他觉得,把流程捋顺、材料收齐,练出的细致和耐心,足够用于办案。可真等到他成为执行员,拎着卷宗跑一线时,才发现自己想简单了。 执行案件有极强的延续性,有的案子横跨10年、20年,像块甩不掉的“历史包袱”,原承办人退休了,案子便移交到郑锦斌的手上。他意识到,自己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法律条文如何适用,还有人性的纠结、地域的隔阂,以及各种现实阻力。 郑锦斌还发现,当事人的情绪常常像过山车:刚立案时满怀期待,未达期望后焦虑不安,有时甚至冲着他发脾气……这时候他才明白,执行员光懂法不行,还得懂“事”——在法律的刚性和现实的弹性之间,找到撬开局面的支点。 2023年2月,郑锦斌接手一起关于承揽合同纠纷的棘手案件。被执行人是广西某单位,案子已经拖了3年,换了好几任法官,查控显示被执行人名下没有财产。此前经办的执行员不断拨打跨省电话,然而不是没人接听就是对方“研究研究”的托辞。申请执行人急得多次信访,见面就念叨:“法官,对方怎么能欠钱不还?” 看着卷宗里那页泛黄的判决书,郑锦斌忽然明白:审判是把是非说清楚,执行却是要在“判了”和“兑现”之间搭座桥。申请执行人要不回欠款的叹息,像块石头压在他心上。 让“法律适用”变为“真金白银” 破解这起“硬骨头案”,郑锦斌知道自己必须用好法律的利剑。 2023年9月,郑锦斌坐飞机去广西。一见面,广西某单位负责人就打太极,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现任班子没辙”。郑锦斌当即援引相关法律条文并回应:“单位班子换届换的是人,法定职责换不掉。没钱可以分期、协调,但拖着不办肯定不行。真要拒不履行,你们单位将被列入失信名单,您作为负责人,还会被限制高消费。” 话说得挺硬,对方却没当回事。郑锦斌琢磨,他们“有恃无恐”,可能是觉得如无组织机构代码和负责人信息,法院没法采取强制措施。可他们忘了,《民事诉讼法》规定有关单位有义务协助法院调取信息。 第二天上午,郑锦斌联系当地组织部,依法调取所有关键信息。从广西回来后,郑锦斌依据相关规定对该单位负责人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再打电话时,对方语气明显软了。一周后,广西某单位负责人打来电话请求和解。2024年1月,申请执行人同意免除利息,被执行人一次性付清本金。收到钱后,申请执行人紧紧握着郑锦斌的手:“这么多年,我终于拿回欠款,太感谢法院了!”那一刻,郑锦斌深刻领会到,执行工作就是让“法律适用”转变为“真金白银”,让胜诉人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度。 让执行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该起案件如同一颗种子,落进郑锦斌的心底,慢慢滋养出一份力量,让持之以恒的履践信念在他心中渐趋笃定。6年里,他遇见过“执行不能”的无奈,也被当事人误解过,有时候坐在案卷堆积如山的办公室里,他时常会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但每次想起申请执行人拿到钱的开心和如释重负,又觉得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 执行难,难在既要有力度,又要有温度。该用的法律手段必须用足,查人找物、强制措施,一样都不能含糊;可面对当事人的焦虑,也得耐着性子解释,积极化解矛盾。 如今,郑锦斌仍在“切实解决执行难”的路上奔跑着。法律是他的利刃,恒心是他的跑鞋,哪怕前路还有很多壁垒,他也会坚定地破壁前行。因为他知道,执行员多往前挪一步,当事人眼里的正义就清晰一分。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