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清市一都镇的档案室里,一份编号为“榕融一都调〔2025〕1号”的调解协议书,记录着一场跨越26年的借贷纠纷终得圆满的温情故事。 这还要从一张泛黄的借条说起。 1999年4月,福清市一都镇的黄某因急需资金向同村村民谢某借款8000元,立下借条后却因生活困顿迟迟未能偿还。此后,谢某父子无数次催讨,黄某始终未能兑现还款的承诺,泛黄的借条成为两家人心中的“疙瘩”。 对于谢某而言,这不仅是一笔金钱的损失,更是对这份信任的一次沉重打击。 今年1月的一天,年逾七旬的谢某带着儿子拿着当年那张泛黄的借款凭证走进福清市司法局一都司法所,申请调解这场沉积多年的债务纠纷。 调解员小余接手后认真查看了当年借款的相关凭证,确认借款事实清晰。小余发现,这一案件的难点不仅在于时间跨度长,更在于黄某长期背负多重债务,经济能力有限。但双方对借款事实均无异议,调解的突破口由此显现。 随后,小余以《民法典》为基准,结合双方现实困境展开沟通协调,并耐心释明法律责任。同时,兼顾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感情因素,耐心细致地为他们算“法律账”“经济账”“感情账”。 “这些年东拼西凑还债,实在力不从心。”黄某也毫不避讳,向调解员说出了心声。调解中,谢某父子作出退让并坚称:“我们只要拿回本金就可以,这么多年的利息可以不要。” 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24期分期还款”方案,并签订还款协议:黄某首期支付300元,此后每月还款300元,两年内结清,最后一个月付清尾款。“这既保障了债权人的权益,也为债务人保留了生活喘息的空间。”小余说。 日前,黄某如期支付首期款项,每月严格履行协议约定。不久前,在小余的再次回访中,谢某感慨道:“20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采访手记: 在这一纠纷中,调解员精准抓住“债务事实清晰+还款能力不足”的核心矛盾,通过分期方案将“死局”转为“活路”,为类似陈年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解法。一张泛黄借条,见证了诚信的回归,更印证了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价值。 时间或许会模糊记忆,但法治与情义的纽带终能穿透岁月。当26年的借贷纠纷在调解室画上句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8000元债务的了结,更是一个关于诚信、包容与基层治理韧性的时代注脚。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