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警“归巢”筑平安 ——松溪县创新“回归机制”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袅袅茶烟起,浓浓乡音近。在青山环抱的松溪县,延续百年的“吃茶话事”习俗,如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近年来,松溪县公安局创新推出“乡警回归”机制,优选经验丰富的科所队队长回归出生地、成长地任职。这些自带“人熟、地熟、情况熟”基因的乡警,怀揣乡情与责任,将法治精神融入乡土智慧,用一杯清茶、几句乡音,巧妙化解一桩桩“剪不断、理还乱”的基层矛盾,绘就一幅“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乡村治理新画卷。 乡警“吹哨”聚合力 松源街道的清晨,刘加旺提着茶壶走进乡警工作室——这把壶里泡的不仅是当地的茶,更装着街坊邻里的心里话。 作为土生土长的松源人,这位有着37年警龄的老民警2021年回到城关派出所任乡警时,面对的是街道人口密集、矛盾繁杂、各部门力量分散的治理难题。“就像茶壶里的茶叶,不聚拢到一块儿,水再烫也泡不出味儿。”刘加旺常说。 他带着这个想法奔走数月,在街道党工委支持下,以乡警工作室为圆心,拉起了一张“1+N”的调解网:“1”是他这个乡警“哨长”,“N”则是司法局、法院、住建局等十多个部门的“响应员”。而串联起这张网的,正是松溪人最熟悉的“吃茶话事”。 2022年12月,蔡某某和周某某因购房时的安全隐患与产权争议闹得不可开交。两人的问题没解决,反而从口角升级到肢体冲突,派出所也出了好几次警。刘加旺第一次找两人“吃茶”时,蔡某某摔了茶杯:“这么久了,谁还信你们能解决?” 刘加旺没急着辩解,只是泡上第二壶茶,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茶过三巡,他摸清了症结:蔡某某担心房屋结构安全,周某某则咬定产权无错,双方都憋着股“被怠慢”的气。接下来的日子,刘加旺带着茶杯走访双方亲友、社区老人,在茶香氤氲中一点点梳理争议点,悄悄记下需要哪些部门介入。 6月17日上午,松源街道的调解室茶香弥漫。刘加旺拨通县综治中心的电话:“老问题,今天该了结了。”三个小时后,当蔡某某和周某某在调解书上签字时,窗外的阳光刚好落在刘加旺那把用了四年的茶壶上。 这样的场景,在松源街道不断上演。截至目前,刘加旺牵头化解的382起纠纷里,有8起是积年信访老案,9起是棘手的亡人纠纷,群众好评率始终保持100%。这位曾因“只是个普通民警”而被质疑的乡警,因工作突出晋升四级高级警长,办公桌上那面“茶暖民心,调解有方”的锦旗,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红土地上的“法治乡音” 如果说松源街道的“茶桌调解”透着市井温情,那么在花桥乡的红土地上,乡警朱洪辉的“红色调解”则带着老区人的赤诚。 这个有着16年法治工作经验的乡警,回到出生地后,总爱往村里的老党员家跑:“花桥是革命老区,当年红军靠群众打胜仗,今天我们调解纠纷,还得靠这份鱼水情。” 花桥乡18个党支部的红旗下,藏着朱洪辉的“调解密码”。他牵头打造的“红色花桥 邻里守护”品牌,把各村的老党员、乡贤都变成了“编外调解员”。近日,路桥村的杨先生夫妻俩捧着一面“乡警乡音促和谐,讲法析理化纠纷”的锦旗走进派出所,这起牵涉两大家族、延续多年的宅基地纠纷,终于画上了句号。 事情要从2023年9月初说起。杨先生家想翻新老屋,邻居却以“占了祖上地界”为由百般阻挠,两家人翻出几十年前的恩怨,差点动了手。朱洪辉先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老杨和邻居的父亲都是党员,能不能从这里找突破口?”接着,他拉上村里的老支书、退休法官,在村部的“红色调解室”开了场“忆苦思甜会”。 “当年红军在花桥打游击,哪家不是把最好的粮食让出来?现在为了几寸地伤和气,对得起党员身份吗?”老支书的话让在场人沉默。朱洪辉趁机拿出土地确权文件,一条条地讲解法律规定。三次调解会后,两家人终于握手言和。 在花桥乡,朱洪辉的身份不只是调解员。他是治安巡防时的“情报员”,能从大爷大妈的闲聊中发现纠纷苗头;是普法赶集时的“宣传员”,把法条编成老区群众听得懂的顺口溜;是村里的“服务员”,老人们有什么困难都第一时间想到他;更是守护平安的“战斗员”,去年冬天冒着大雪调解山林纠纷时,他摔在陡坡上,至今腿上还留着疤。 “五员”身份加身,朱洪辉的脚步走遍了花桥乡12个行政村。2024年获评“最美乡警”时,他在领奖台上说:“花桥的和谐,是18个党支部拧成一股绳,是全乡人的心聚在一块儿。”如今,他已晋升四级高级警长,花桥乡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同比上升23%,老区群众说:“看到朱警官带着党员红袖章走村入户,咱心里就踏实。” 从松源街道的茶桌到花桥乡的红色调解室,松溪县的“乡警回归”机制正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答卷。这些带着乡音、怀着乡情的乡警,用“土办法”破解了“新难题”。正如松溪县公安局局长徐鹤所说:“乡警不是简单的‘回家’,而是把根扎回群众中间。当治理智慧接上了乡土地气,平安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