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9-02 15:45:42

一条长廊汇民心

作者:王方含 阙云琦 林加寿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武平县永平镇,地处县域北部,是连接县城与武北四镇的交通枢纽,素有“武北南大门”之称。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拱卫红都瑞金的重要堡垒,被誉为中央苏区的“红都前哨”。

该镇面积居全县第二,户籍人口2.5万人,且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占比较高,基层治理长期面临“三难”:社情民意收集难、矛盾纠纷调处难、法治安全宣传难。

如何破局?答案就藏在村头巷尾的“警民说事长廊”里。近年来,武平县公安局永平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丰富的红色底蕴,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创新打造“警民说事长廊”,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安全宣传等功能于一体,让服务精准对接需求,让警民互动更接地气、更暖民心。“如今,村民搬着板凳围坐长廊诉诉求、解纠纷的场景,成了红土地上最暖的风景。”永平派出所所长曾斌樟说。

“四个一”让长廊常态运转办实事

为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永平派出所探索建立“四个1”机制——建强“一支队伍”,吸纳乡贤、长者组建“长者理事团”;做实“一个闭环”,建立 “收集——处理——反馈”全流程台账,让民意从“纸上”落到“地上”;搭好“一个平台”,定期召开长廊议事会,联动村镇干部、职能部门集中破题;力推“一线化解”,简单事当场了、复杂事联手办,把问题化解在萌芽。

2024年,辖区孔厦村的2户人家为宅基地吵了半年。多次调解无果后,该所社区民警王立详请出“长者理事团”中71岁的老族长——也是“一支队伍”的核心力量,到长廊说理。老族长一句 “争半尺地丢祖宗脸”让两家人当场握手言和;今年3月,朝阳村村民在长廊随口提的“村口有路灯不亮了,夜间出行不安全”,被民警陈馨富记入闭环台账,并当天对接供电部门,两天后村口重新亮起了灯…… 从“反映无门”到“事事回音”,“小事不出长廊”成为永平镇的新常态。

“四个事” 让治理有温度有力度

用活阵地的关键在于用对方法。永平派出所探索建立“四个事”工作法让基层治理既有法治力度,又有人情温度。

“长廊说事”,将长廊打造成全开放的“意见箱”,村民无论大事小情均可前往诉说,社情民意收集渠道全面畅通;“祖屋议事”,依托客家祖屋,将涉及家族荣誉、村庄发展的大事拿到祖屋商议,寻找解决方案;“长者理事”,充分发挥家族长老、乡贤等“德高望重、熟悉乡情、说话管用”的优势,推动问题高效解决;“法治明事”,将法治思维和安全宣传融入全过程,用“土话”解读法条、用身边事讲解案例,让“遇事找法、办事依法”渐成新风尚。

今年4月,永平镇帽村的“警民说事长廊”收集到一条意见,方大伯因高价彩礼问题与女儿发生争执。得知情况后,民警先请“长者理事”中的方氏家族长老上门——借“老面子”拉近距离;再搬出村里“彩礼高致婚后返贫”的实例,并翻开《民法典》讲“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用“法治明事”划清底线。情理法三管齐下,方大伯最终松了口。这场调解,正是“四个事”协同发力的生动注脚。

2024年以来,永平派出所共调解矛盾纠纷70余起,调解率达98%。今年永平镇的警情、发案率同比降近30%;林地权属、宗族矛盾等 “老大难”问题被一一破解。

一条长廊,几张板凳,撑起了民心所向。如今,“警民说事长廊”不仅是化解矛盾的“调解室”,更是凝聚人心的 “连心桥”。民警在长廊拉家常、解难题,群众见了民警不再“躲着走”,而是主动递热茶、说心里话……

这个扎根红土地的治理创新,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乡村治理焕发新活力,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永平样板”。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