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9-04 15:31:32

因“薪”生嫌隙,法官巧调解

作者:陈静 陈琦 黄拱灯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因“薪”生嫌隙,法官巧调解——

20年好友重续情谊

“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真的谢谢法官,帮我们守住了这份情谊!”近日,走出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大门时,刘某的声音透着久违的轻松。让刘某烦恼数月的,是一起与好友间的工资纠纷。

热心相助遭欠薪

今年初,手艺精湛的木工刘某应老友张某之邀,到其经营的家具木材加工厂帮忙。两人口头约定,每月支付刘某工资8000元。活干完了,薪水却没结清,张某给刘某分别打了1.9万元、1.6万元的欠条,总计欠款3.5万元。

刘某一次次催要,换来的是张某一次次“再缓缓”,两人的信任在拖延中渐渐消磨。无奈之下,刘某一纸诉状将张某告上秀屿法院,要求其支付拖欠的工资。

本着“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法院前期指派调解员多次组织双方调解,但刘某和张某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案件流转到梁法官手中。

梁法官深入了解案情经过——刘某和张某相交20多年,如今却因工资问题对簿公堂。若是一纸判决强制执行,张某的厂子可能雪上加霜,兄弟情分恐将彻底撕裂。若能调解成功,不仅债务能解决,两人的情谊或许还能挽回。梁法官决定再试一试,先见见当事人、听听双方心声。

温情调解破坚冰

调解室里,刘某和张某相对无言,现场气氛凝重。为打破僵局,承办法官决定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分别深入了解双方的困境和心结。考虑到双方的实际情况,承办法官邀请熟悉当地企业和工人情况的调解员共同参与调解。

“20多年兄弟,我信他才二话没说过去帮忙。可是连着几个月没收入,家里还等着开销,我实在没办法了!”刘某对法官说道,脸上难掩失落。

“我这小厂子养着一帮人,现在效益不好,我也是咬着牙在扛,钱我真想给,可一下子拿出来,资金链马上就得断……我出具欠条的时候说有钱了还,可他扭头就来起诉,毫不顾及20多年的情分。”张某的讲述,也让梁法官感受到重重压力。

听完苦衷,法官向张某剖析:“刘师傅知道厂里的艰难,也理解你的处境。只是他家里有3个孩子在读书,家庭负担确实比较重,着急过来起诉而且要求早点还清欠款也是情有可原,你这边也考虑一下打工人的困难。”

另一边,法官也耐心劝解刘某:“刘师傅,你们之间20多年的情分难得,张某厂里困难你也是知道的,现在他愿意还款但希望分期,如果坚持要求一次还清,确实拿不出来。而且你辞职的时候和他约好了有钱再还,现在扭头起诉,情理上说不过去。”

法官进一步解释道:“有钱不还,那是他不对,但实际情况你也清楚,真要到强制执行那一步,对双方都不利。”

几轮沟通下来,双方态度终于有所松动。法官趁热打铁重新将双方拉回座位。

握手言和续情谊

“20多年的好朋友,一个为生计奔波,一个为厂子挣扎,都不容易。钱要还,情也要在。”法官语重心长地说道。

调解员也适时介入:“张总、刘师傅,你们想想,这么多年情分就被3.5万元买断啦?张总有困难,刘师傅有急用,互相体谅一步,路就宽了。”

看着法官和调解员的眼神,听着张某再次诚恳道歉和保证,刘某的态度终于缓和:“法官说得对。只要老张愿意还,我也不想走到这一步。”

张某闻言立刻表态:“谢谢老刘!我保证每个月按时打款!等厂子缓过来,立刻提前还!”

刘某宽慰道:“行,你安心处理厂里的事,钱……按时就好。”

最终,在法官主持和调解员的见证下,这对20多年的好友达成了分期付款协议,重新握手言和。这场纠纷,在法官的情理交融与双方的互谅互让中尘埃落定。调解的最终成果,不只是一纸协议的达成,更是一对挚友多年情谊的重续。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