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9-19 12:40:28

厦门市司法局出台十项措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余晶 通讯员 欧阳瑞丁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法治硬举措提升民企软实力

——厦门市司法局出台十项措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法倾听民营企业声音”制度化、组建厦门首批八大产业法律服务团、成立省内首家商事调解行业自律组织、涉企行政检查“无事不扰”、建立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信用外出”制度;涉外法律服务打出“组合拳”……近日,为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厦门市司法局关于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应声落地,发布10项创新举措、57条具体项目,引发热烈关注。

一家企业从落地孵化、发展壮大到成为行业标杆的过程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此次发布《若干措施》涵盖制度供给、法律服务、执法司法、政企沟通四大方面,不仅全面精准呼应法治精神,还深度契合民营企业实际需求,推出了诸多创新有力举措,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法治支撑。

倾听企业声音

创新高质量制度供给

每一次制度创新的背后,都是司法为民的深度考量。此次厦门市司法局出台的《若干措施》,不乏制度化创新举措,亦切中了企业的关注点。

8月25日,《厦门经济特区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规定(草案)》提请审议。这背后,厦门市司法局立法处开展相对人座谈会,多次深入企业走访,征求企业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这份广受经营者欢迎的草案。

“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提交签署书面承诺的申请书,通过有关行政机关的形式审查后就可以获得行政许可。”厦门市司法局立法处副处长倪小璐表示,这一制度探索精简申报材料、简化审批程序,极大地便利了经营者。

开门立法,以民营企业所急所想所盼为着力点开展立法活动,厦门市司法局立法处将推动“政府立法倾听民营企业声音”制度化、机制化,建立健全沟通联系机制,邀请民营企业参与政府立法活动,听取收集民营企业关切的立法热点和重要问题。

“这样‘自下而上’的法治供给更具针对性。”厦门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市司法局还依托法商交流座谈会平台,定期征求民营企业家、商协会代表意见建议,建立马上办、限时办、长效坚持机制。同时,依托12348法律服务热线设立民营企业法律咨询专线,选派精通税收、金融、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领域的律师担任接线员,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法律咨询服务。

此外,为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松绑”,与民营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也在及时清理中。厦门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此举目的在于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整合优势资源

升级法律服务体验

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高质量法律服务保驾护航。厦门市司法局不断整合优势资源,以强劲法治动能,推动民营企业发展驶向“新蓝海”。

8月30日,厦门首批八大产业法律服务团接受授旗,标志着法律服务与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法律服务团将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林洪伟律师是文旅创意产业法律服务团团长,他告诉记者,产业服务团成立后,重点梳理了团队优势,并走访观音山园区、对接影视协会,针对产业发展开展法律宣讲,解决企业疑惑,并提出法律建议。“为文旅创意产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林洪伟说,未来团队会围绕这一目标继续深植能力,做优服务。

“笼统”的普法宣传已经是过去式,企业需要更加精准的法律指导。今年3月份,莲前司法所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走访,与辖区游戏企业开展“普法沙龙”,征询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两个星期后,莲前司法所联合律师带着“答案”来了,重点针对游戏企业经常遇到的“充值”和“退款”两个问题开展专题普法讲座。

“真实问题,真诚解答,切中企业真需求,这样的讲座非常受企业欢迎。”厦门市思明区司法局副局长池瑶说。

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商事纠纷,厦门市司法局亦推动完善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9月4日,厦门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商事调解协会,这是全国第一家由中级法院和海事法院作为共同指导单位的商事调解行业自律组织,标志着厦门市商事调解事业迈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商事调解具有灵活高效、专业保密、经济友好等特点。协会的成立将助力企业友好协商商事争议、提升合同执行力,推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首任会长罗曙光如是说。


契合实际需求

营造有温度的法治

为解决涉企矫正对象监管安全和经营外出的矛盾,2023年12月,海沧区司法局先行破局,与海沧区检察院共同制定了《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办法》。

社区矫正对象刘某(化名)就是这一措施的受益者。6月29日,他的公司在深圳市的一个项目即将封账,需要本人前往处理。嵩屿司法所所长余明说:“刘某严格遵守日常监管规定,于是我们依据相关办法,开辟绿色通道让他外出。”

截至2025年8月底,海沧区已有超70名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获批跨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没有一人出现脱管、漏管情况。

将探索实践固化为制度措施,惠及更多的企业经营者,厦门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开展调研,研究制定《厦门市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信用外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办法》,确保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经常性、紧急性外出经营活动顺利开展。

听到这项政策出台的消息后,社区矫正对象陈某某连连点赞,“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好。”目前他在同安经营着一家摩托车润滑油销售公司,偶尔外出需要提前审批,“但有时候事情比较急,审批材料一时没办法准备好。”制度化的举措能进一步保障企业合法经营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执法监督方面,4月22日,《厦门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若干措施》率先出台,全面推动涉企行政检查“无事不扰”新模式。这一创新的制度设计在市、区各执法部门逐步落地落实,确定全市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3559项、行政检查“白名单”企业16320家、“无事不扰”清单1287项,并动态调整“重点监管”清单,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做到“清单外无检查”,从源头上遏制随意检查。

此外,厦门市还推行“综合查一次”破解多头执法,创立了“扫码入企”“企评执法”制度,并利用“闽执法”平台打通监管数据壁垒。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厦门企业负担明显减轻,近60%执法部门行政检查数量同比大幅下降。“‘无事不扰’理念深入人心,不仅缓解企业的‘检查焦虑’,也优化了监管资源配置,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厦门市司法局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处长陈俊聪表示。

推进涉外法治

护航企业破浪远航

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无限机遇,通过这条“幸福路”,企业不断加快海外布局步伐,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海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等多元化模式转变。

9月7日,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国际英文版正式上线。这是国内首个由政府搭建的中英文双语涉外法律服务线上平台,既能向国外用户展示法务区总体情况、建设成果及入驻机构信息,帮助海外企业“引进来”;又能为国内企业提供“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地图、国际商事海事调解、域外法查明等服务,护航企业“走出去”。目前“海丝法务通”平台还专门开辟供应链法律服务专区,为“加速”出海的供应链企业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

8月29日,厦门市涉外法律服务团成立以来的首场宣讲会成功举办,涉外法律服务团提前向涉外经贸企业发出问卷,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诉求及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50名企业代表来到现场,与服务团律师开展互动交流。

这支由涉外“精英律师”组成的涉外法律服务团在今年4月份成立。首批20名成员从全国、省级涉外律师人才库中遴选出来,用更扎实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从风险评估到争议解决的“全链条”法律支持,真正实现“企业出海,法治护航”。

涉外法律服务团团长曾辉是全国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成员。他说:“处理涉外法律事务,单个律师、律所的能力往往有限,服务团的成立能够链接更多资源,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所用”。目前该团还在编撰《新形势涉外法律服务手册》,针对涉外经贸企业面临的新难题和法律实务性问题,集结涉外律师力量撰写解读文章。“我们的文章要兼具可读性和实用性,做成企业面对实务问题的‘红宝书’。”团员陈川律师说。

聚焦民营企业不断更新的发展需求,涉外法律服务还在不断扩容、升维、提质。海丝域外法查明中心、海丝商事海事调解中心、贸易救济法律服务中心、反垄断审查合规辅导中心、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机构等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先后成立、不断发展,为海外企业“引进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