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百姓眼中“省城来的村干部”

2016-09-13 09:18:06 来源:福建法治报
  “我们村”成为共同口头禅
  8月12日下午,在顺昌县仁寿乡桥下村,下派第一书记陈明峰领着笔者去看村里新修建的廊桥。桥上,几位能工巧匠正在为廊柱彩绘;桥下,小溪水清如镜,汩汩长流,各种禽鸟在此栖息嬉戏。
  不可想象,一年前,廊桥下的这条小溪还是污水充盈,蚊虫滋生,沿河两岸猪圈林立、杂物壁垒。
  陈明峰指着不远处的广场说,“这是我们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二期工程,年内就能完成。村文化法治广场建成后,我们村的文明品味将大大提升。”
  “我们村?”细细一想,此次探访的七位下派书记、驻村蹲点干部,几乎人人都把所驻村当作自己的家,“我们村”成为他们共同的口头禅。
  建宁县黄埠乡贤河村村书记谢文贵说了这样一个有趣故事:贤河村是“建莲”的主产区,但由于交通不畅、信息不灵,使山货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2014年夏,下派书记林水旺带着村民肩扛手提,带着1000公斤“建莲”闯进福州的三坊七巷,产品被一抢而空。尝到甜头的他次年再次带队参加了在福州奥体中心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福州的几个商贩非要结交林水旺这个“二盘商”朋友,相互加了微信。林水旺每次回家,逢人就说“建莲”好。现在,贤河村已经建起稳固的“店商联盟”。莲子价格也从原来统货每500g35元被“推高”到43元,莲农收入大幅提高。
  正因为有这样的主人意识、主业意识和主流意识,才会把自己真真切切“摆进去”,融入农村、农业和农民之中。
  这些年,人们会惊奇发现,在经历了农村改革这场伟大的变革后,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程度都悄然发生了变化。
  贤河村村书记谢文贵说,村部是2008年新建的,8年来,村部会议室里第一次挂上了奖状。
  去年,贤河村因为工作突出,获得乡党委“综合考评第三名”“先进基层党组织”两面奖牌。
  在省司法厅下派书记、驻村蹲点的村子,都有许多让村干部和群众意想不到的第一次:
  —— 村里第一次有了农民公园;
  —— 村里第一次有了养老院;
  ——村里第一次通上公交车;
  ——村民第一次知道原来种菜可以不要泥土;
  ——村民第一次坐在家里就能完成农产品的买卖;
  ……
  当然,这所有的“第一次”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但抓好落实需要各级干部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
  也正是有了这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境界,七位下派书记、驻村蹲点干部的表现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同,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
  七位下派书记全部获得县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有的还作为代表出席县、市级党代会;有的被南平市委推选参加“全市‘两学一座’先模代表巡回报告团”到全市作巡讲,体现了作为司法行政干部的本色和底蕴。
  在驻村蹲点行将结束之际,驻在村的群众几乎是不约而同给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厅戒毒管理局党委写联名信。他们按上手印,为驻村蹲点干部请功,并请求把他们留下再干一年、再干三年。
  真可谓“盛德表一乡”。
        (沈海生 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