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2018-09-07 11:43:27 来源:福建法治报

相隔太平洋 开通微视频调解

原告在厦门,被告在美国,双方相隔万里,怎能“隔空”调解?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厦门海事法院法官向记者揭开谜底,原来,整个过程全靠手机微信视频,双方通过视频对话,化解了一场纠纷。

2014年4月至10月期间,厦门某进出口公司委托原告代理相关货物的海运订舱及相关业务,没想到,货物海运到美国后却未能顺利通关,被滞留在当地达数月之久。等可以通关时,原先联系好的收货人都弃货而去。

货物滞销,资金就没办法回笼。厦门某进出口公司为了还清拖欠原告累计134万余元的海运费和港杂费,在大股东季某的担保下,先后出具了3份书面《还款计划》,但均未能履行承诺,季某由此成为被告。

厦门海事法院承办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后,形成初步调解方案,但到签订调解协议这一天,季某却委托其姐季某玉代为参诉,自己赴美国处理被滞留的货物,致使在场人员无法相互确认身份和授权材料的真实性,影响调解协议的签订。

等季某回来?原告表态不想拖,盼望法院能早日解决;况且机票价格昂贵,还会拖延货物处理的进度。“我提个建议,我们是否运用微信远程即时视频连线,让季某‘亲临’现场调解?” 承办法官说。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可行,既可以“面对面”确认季某身份和授权材料的真实性,还可以直接对协议条款进行现场再确认,使得调解过程更具法律效力。

征得季某同意后,双方开始微视频,从连线开始到现场签订调解协议,仅用了10多分钟的时间。

运用“互联网+”技术执法办案,在厦门海事法院已蔚然成风,为防止虚假诉讼,立案庭的法官运用微视频核对当事人身份;执行庭法官分别与个案船员建微信群,及时通报讨薪进展情况;业务庭法官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运用微信扣船。为节约干警使用网络的费用,单位还专门设立WIFI网站,联系移动、联通公司,推荐干警使用免流量套餐,“智慧法院”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除了“互联网+”技术执法办案,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厦门海事法院创新思维,将数据广泛运用于法院立案、审判、执行各个环节,为公开公正司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厦门海事法院首次运用大数据分析我国航运业发展,根据2015年至2017年全国10家海事法院新收诉讼案件数,突出船员劳务纠纷、船舶物料和备品供应合同纠纷、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和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纠纷等案件类型,通过审判案件数量上的增减,分析我国航运业发展现状和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而对航运业相关数据的分析则来源于我国进出口贸易行业的数据、造船业的数据、航运企业的经营数据,从中预判我国航运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从服务、合作、制度、平台、方式等方面对航运业持续发展提出六个方面的建议,以期有助于航运人士更好地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 王淯滢 通讯员 朱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