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5-13 15:34:05

AI绘画,版权归谁?

作者:记者 吴怡星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AI绘画让我这个零基础小白也体会到当一名画师的感觉,简直不要太好玩!”

“想不到AI生图这么神奇,几秒钟就能出图,专业画师可得画上好几天呢!”

近年来,AI绘画风靡网络。只需输入图像或简短的文字指令,几秒钟就能生成一幅绘画作品。全新的技术体验,激发了网友的创作热情。人们在感叹AI神奇之处时,也引发了对“AI绘画是否已取代人类画家”“AI绘画版权归属”“AI是否涉及抄袭“等问题的关注。近日,本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AI创作,真正作者是谁?

通过实名认证后,在“图片描述”的消息框中输入“蓝天、白云、沙滩”,风格选择写实,尺寸比例选择方图,清晰度选择高清……近日,在“超绘画AI图片创作”网站,记者根据页面提示输入各项指令,不到1分钟,一幅满足各项要求的画作便呈现眼前。

据了解,AI绘画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艺术作品的方式,用户只需输入文字或上传图片,AI就能快速生成风格多样的画作。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发展,AI绘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传统的绘画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和经验,而AI绘画则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通过计算机程序和算法自动或半自动地生成艺术作品,不仅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也让一些零基础的人体验到创作的快乐。此外,通过AI绘画,还可以为画师或设计师的创作提供更多灵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厦门自媒体人郑欣(化名)告诉记者,她的公众号常发布一些励志文章、励志故事等。“写文章没花多少时间,找配图找得头大。”郑欣说,“以前配图大多是网上找的图或者找画师定制,耗时、耗力、耗钱不说,还经常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有了AI绘画工具之后,就没有这些烦恼了。”

和许多人一样,泉州某广告公司负责人徐鹏(化名)也从AI绘画中感受到了便利。“之前我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创作,有时客户还不满意。有了AI绘画工具后,只需输入简单指令或草图生成图像,之后再对生成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专注于艺术表现和细节调整。这样不仅可以短时间生成大量作品,还大大降低了和客户沟通的成本。”徐鹏说。

AI绘画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受到许多人的青睐,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关于创作权的问题。那么,谁才是AI绘画作品的真正作者?是创建这个AI图像的人,还是AI自身?

福建元景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金妹表示,绘画作品创作权(美术作品的著作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受《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保护。《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自然人是作者。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视为作者。”

卢金妹表示,AI绘画作品的真正作者,应首先排除AI自身这个选项,因为AI的本质是工具,不具备法律人格,因此无法成为作者。而当AI使用人满足了对于AI作品的“实质性贡献”(通过指令设计、风格融合等深度参与)情况下,应被认定为作者;若作品完全依赖AI自动生成,则使用AI的人大概率无法获得版权。

AI生成,版权纠纷涌现

AI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让人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创作自由和便利,也引发了许多原创者的不满,认为AI绘画侵犯了他们的著作权。

AI绘画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大量图片数据,并通过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中,AI模型需要读取和学习大量已有的图片和素材,而这些图片和素材往往来源于其他原创画师。

手绘博主陈先生创作了“童年”系列插画140多幅,之后发现有多人发布的AI图片作品与自己原创手绘作品的构图、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插画师刘伟(化名)通过画飞机上的清洁袋火爆出圈,不久前却被粉丝告知,自己的作品被一些AI博主抄袭了……

插画师李淼(化名)称有人用AI临摹她的画参加比赛。“他拿我的图稍作修改就拿去参赛,还煞有介事地表述灵感来源。他连画中的笔触都和我的一模一样,只是改了画中人物头上的花和手串。”李淼表示,其实只要备注作者和出处,她并不介意别人临摹和学习她的作品,有时候看到了,她还会给这些帖子点赞。但她十分介意别人擅自拿她的作品翻新修改或抄袭搬运,尤其是私自用于比赛或商用。

记者注意到,目前网上有很多人发帖称通过AI获得的画作很眼熟,和自己喜爱的画师作品风格很雷同。还有许多画师声明:“禁止拿我的作品‘喂’AI。”

那么,AI图与原创作品高度相似,是否构成侵权?该如何界定?

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讲师常琳向记者分析,AI生成图与原创作品高度相似,是否构成侵权,需要对AI生成图与原创作品进行实质相似度的比对。如果AI生成的图片与原创作品在整体视觉上的相似程度过高,如与原创作品的图画内容基本相同,则极有可能构成对原创作品的侵权。如果AI生成图与原创作品在细节上(如笔触、独特的绘画手法等)都相同或相似,那么认定侵权的可能性更大。

“由于AI生成图在生成过程中会使用到大量的训练数据图片和图像,如果AI用户在AI绘画生成过程中使用了大量未经原创作品著作权人授权的原创作品元素,那么基于这些未授权的数据形成的AI生成图与原创作品高度相似,极有可能构成侵权行为。”常琳进一步分析。

常琳还提到,AI生成图在具体认定是否构成侵权方面,还需要对AI生成图的用途予以考量。如果利用AI生成图仅仅是为了个人兴趣探索新的技法,利用AI随机生成图片,不是刻意进行模仿,也未超出合理使用的限度,则不应认定为对原创作品构成侵权。如果用户对AI生成图片有很明显的模仿意图并进行商业使用,如在网站上使用了AI生成图片进行商业宣传,且该AI生成图片与原创作品极为相似,则侵犯了原创作品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可能面临承担侵权责任和损害赔偿的法律后果。

AI时代,如何避免侵权?

2023年2月,李先生使用人工智能软件制作了一张名为“春风送来了温柔”的图片,并添加“AI绘画”等标签,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网友刘女士看到图片后,直接拿来当成文章配图使用,还抹去了平台署名水印。

李先生看到后认为,刘女士的这一行为侵犯了自己的署名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但刘女士认为,自己发布的主要内容是原创诗文而非图片,且没有用于商业用途,因此不能算是侵权。

之后,李先生将刘女士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法院审理后发现,图片虽为AI软件生成,但图片的人物呈现方式、各种画面参数、提示词、选定图片等都由李先生独立完成。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涉案图片以线条、色彩构成,有审美意义,符合《著作权法》中对于作品的认定标准,即具备“智力成果”和“独创性”要件。

法院经过综合考量认定,李先生作为图片的作者,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刘女士未经许可将其作为配图使用且抹去水印,侵害了李先生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署名权。2023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定李先生享有该图片的著作权,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判决刘女士赔礼道歉,并赔偿李先生500元。

作为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该案裁判首次明确了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作品属性和使用者的创作者身份。该案的判决对我国人工智能的法律治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这个判决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AI生成内容不断涌现的当下,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创作与保护的新平衡?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杨垠红表示,作为图片作品的原创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及时保存创作活动或创作作品,如通过数字水印等现代化手段存证,以备日后维权时举证使用。同时,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进行版权登记,以进一步巩固作品的法律地位。在公开发布作品时,可以明确标示版权归属,或以声明形式明示禁止未经许可的AI训练使用。

创作者遭遇侵权如何应对?杨垠红表示,原创者一旦发现自己的作品未经授权被用于AI训练或其他用途,应第一时间收集证据,包含侵权作品截图、创作过程记录以及平台侵权事实等,随后向侵权方发送正式的侵权通知。“可以先协商解决纠纷,如果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赔偿损失和停止侵权行为等救济。”杨垠红建议。

关于使用网络图片的主体应如何避免侵权,杨垠红认为,使用者应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尊重原创者权益。在选择图片资源时,应当尽可能选取明确标注了免费使用许可、公共领域图片,或者取得明确的授权许可,避免随意下载和未经许可使用图片。“在使用AI工具生成图片时,应注意选择合法、明确声明拥有训练数据使用权的AI服务平台,以降低侵权风险。”杨垠红表示。

“当前,现行著作权法体系难以全面回应AI创作时代下的权利保护。司法界、立法界应积极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AI生成内容版权归属、AI训练数据使用规范、对原创作者权利的保护措施,以及滥用AI技术、侵犯原创作者权利的责任。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明确规范,构建AI时代版权保护的新秩序。”杨垠红如是说。

记者短评

让人与AI“共舞”

AI绘画的崛起,在艺术界掀起了波澜。有人拥抱这一变革,如虎添翼,很快便让AI融入自己的生活;有人则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AI取代……

然而,历史的巨轮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意愿而停滞。我们应该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只会淘汰那些缺乏创新力、过分依赖AI的人。

AI虽然能模仿出优质画作,但它创造出的作品始终缺乏情感和灵魂。正如一位网友评论道:“原图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深深共情。AI像是看动画片,内心毫无波澜。”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创作者对世界的独特思考和深刻感悟,这些都是AI无法企及的高度。AI或许能画出故事情节,却画不出人间烟火气;AI或许能画出当下的“眼泪”,却无法预知未来的喜怒哀乐。

当然,也无须将AI视为洪水猛兽。技术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站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既要看到其中的便利和机遇,也要正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拥抱AI带来的变革,合理善用,实现人与AI“共舞”,让科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规范,明确数据采集、使用和责任界定规范,搭建起艺术创作和科技进步的桥梁。

总而言之,AI是把双刃剑,只有坚守伦理和法治底线,技术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