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8-18 15:38:27

正值暑假,这些套路需警惕!

作者:阙云琦 刘菲菲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发布好评赚佣金”反被骗5000余元、“同城约会”刷单被骗2万元、出售游戏账号却遭银行卡盗刷1.9万元……暑假期间,学生接触手机、网络时间增多,诈骗分子也盯上了这个社会经验不足的群体,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近期,龙岩市发生多起学生遭遇诈骗案件,其中,兼职刷单类、网络交友类、游戏交易类、冒充明星类诈骗尤为典型。

兼职刷单

轻松赚钱的陷阱

7月23日,刘同学像往常一样刷着某社交App,一条“发布商品好评可获佣金”的兼职信息映入他的眼帘。他毫不犹豫地添加对方为好友,按照要求先充值76元做任务,可做完任务后,对方却告知“操作失误”。心急如焚的刘同学赶忙联系“客服”,接着按“客服”要求下载某会议App开启屏幕共享,并先后通过收款码充值2900元和2799元。直到第二天,在父亲的提醒下,刘同学才意识到自己被骗,损失共计5775元。

“暑假是学生找兼职的高峰期,诈骗分子抓住学生想轻松赚钱的心理,在网上发布虚假兼职广告,以‘发布好评获佣金’‘赠送礼物’等为诱饵,吸引学生入群。”龙岩市反诈中心民警剖析了这类诈骗套路。诈骗分子会发放小额佣金骗取信任,随后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为由,诱导学生不断垫资充值。一旦学生上钩,他们就会以“操作失误”“卡单”“账号被冻结”等借口拒不支付本金和佣金,甚至诱骗学生加大投入,骗取更多资金。

民警提醒:

网络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任何要求先垫资的网络刷单都是诈骗,学生不要轻易相信网上兼职信息,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网络交友

“约会”背后的骗局

“我以为遇到了真爱,没想到是一场骗局。”在校大学生李同学说起自己的遭遇时心有余悸。7月20日,他在某探App匹配到一名异性用户,两人相谈甚欢,很快就聊得火热。

随着聊天深入,对方发来一个链接,引导李同学下载另一款App,称想要“同城约会”就先刷单赚佣金。李同学没多想,就在App里进行“资格认证”并开始刷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App客服以“错付金额”“操作失误”等理由,要求他反复转账“解冻资金”。直到察觉被骗,李同学已损失2万元。

民警提醒:

网络交友需谨慎,对于陌生人的邀请和诱导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下载不明来源的App,切勿盲目听从对方指令。

售卖账号

私下交易的“黑手”

7月16日,曾同学在某租号App上发布出售游戏账号的广告,一名网友主动联系,让他去某转App上发布出售信息,并表示会下单付款。半小时后,对方发送伪造的付款截图,让曾同学联系“客服”解决未收到款的问题。“客服”要求曾同学下载某App并开启屏幕共享,曾同学随后输入支付密码,当天银行卡就被盗刷1.9万元。

同日,学生小黄在某游戏QQ群结识一陌生人。对方以“帮忙游戏登录签到”获取信任后,诱导小黄下载某会议App并开启屏幕共享。随后,小黄在对方指引下,使用家人银行卡分5次向对方提供的所谓“数字货币”账户转账,共计被骗4995元。

民警提醒:

售卖游戏账号或进行游戏交易时,一定要认准官方交易平台,避免私下交易。不要轻易点击陌生链接、下载未知软件或开启屏幕共享,更不要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冒充明星

追星路上的“大坑”

“我是她的粉丝,没多想就扫码转账了。”林同学说起自己的被骗经历,后悔不已。6月20日,林同学在刷某短视频App时,一名自称是明星白某律师处工作人员的陌生人加其为好友,询问其是不是白某的粉丝,现在只要登记个人信息,就可以告知白某在某短视频App的联系方式。林同学同意后通过App与对方视频,并按照对方要求扫码转账,共计被骗1.3万元。

7月24日,邱同学收到“明星粉丝群”的私信,称其泄露明星隐私。对方出示了“警官证”及相关“法律文书”,威胁邱同学若不配合调查,就立即逮捕其父母。恐惧之下,邱同学用奶奶的手机向对方多次扫码转账,被骗走4400元。

民警提醒:

学生追星要理性,对冒充明星或相关人员的诈骗行为,要保持高度警惕,不随意添加陌生好友、不进行扫码转账等操作。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

小贴士:

牢记防骗指南 筑牢反诈防线

面对暑假高发的学生群体被诈骗案件,龙岩市反诈中心向全市中小学生及家长发出核心防护指南。

1.设备管理要严格:家长应妥善保管手机支付密码、银行卡信息,避免孩子知晓。定期检查支付软件绑定的免密支付、自动扣款设置,关闭非必要功能。

2.反诈教育要前置:家长应明确告知孩子,任何索要密码、验证码、要求扫码转账或屏幕共享的陌生人都是骗子!公检法机关、平台客服绝不会通过社交软件办案或处理退款。

3.务必选择官方平台交易:游戏账号、装备交易务必在官方渠道进行。二手物品买卖选择正规平台担保交易,拒绝私下转账或点击不明链接。

4.“四不三问”记心间:面对可疑情况,坚守“不轻信、不透露、不扫码、不转账”原则。尤其在转账前,必须“问家长、问老师、问警察”。

5.关心陪伴是关键:家长需关注孩子暑假网络社交与金钱使用,发现孩子异常通话或长时间操作手机,应及时询问沟通。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