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九月的晨光洒满校园,粉笔灰勾勒的讲台上,有一群“特殊的老师”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没有固定的教学课时,却把法治的刻度刻进青春;他们不常出现在作业本的评语里,却用专业和温柔,为学生成长筑起坚实的“防护盾”。 2014年以来,一批批来自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的政法干警,带着对青少年成长的深切关怀,接过“法治副校长”的聘书。十余载春秋流转,他们走进教室讲解法律知识,在操场开展安全演练,于心理咨询室倾听少年心事,他们用智慧和热情,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种在学生的心里。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在这个致敬师者的日子里,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群“不一般的老师”。 “用真诚和耐心种下法治种子” ——南平中院少年审判庭副庭长朱秀敏用心对待每一节法治课 □周新 李其傲 “如何让法条变得生动有趣?”“这个案例会不会更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在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的办公室内,副庭长朱秀敏正伏案忙碌。办公桌上铺着几份卷宗和彩色便签,她时而眉头微蹙沉思,时而提笔在教案上修改,此刻她并非在撰写裁判文书,而是为即将到来的“开学第一课”精心打磨法治教案。作为一名法治副校长,每逢开学季,如何备好这堂法治课,总能让她反复琢磨许久。 2021年9月,彼时刚被聘为法治副校长的朱秀敏,还曾为上好一节法治课陷入深深的困惑。 第一次站上讲台的那天,朱秀敏身着法官制服,手拿写满法条的讲稿,尽量把语气放柔和:“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然而,课堂上的景象却让她心凉半截。讲台下的孩子们没过多久便开始东张西望,有的低头摆弄铅笔,有的小声窃窃私语,甚至有孩子忍不住打起了瞌睡。那一刻,站在讲台上的朱秀敏,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与孩子们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课堂上的沟通与知识传递变得格外艰难。 课后,朱秀敏看着手中写满法条注释的讲义,一股强烈的挫败感涌上心头。她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涉少案件中迷茫而沉默的眼睛,也想起孩子们围绕在同为法治副校长的其他法官身边轻松玩闹的场景。反复思索后,她终于找到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不爱法,而是我说得不够入心。” 正是这次挫败的经历,让她下定决心改变普法方式,要把枯燥的卷宗变成生动的故事,把严肃的法庭变成有趣的课堂。她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量身定制普法形式:给低年级孩子上课,她把法律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陌生人给糖别伸手,告诉老师和父母……”面对高年级的学生,她就带着孩子走进法院,穿上法袍,在模拟法庭中敲响法槌,让孩子们感受法律的庄严与温暖。 朱秀敏在法院开放日与孩子们进行现场互动式普法。 (南平中院 供图) 随着普法方式的不断创新,孩子们眼中的朱秀敏渐渐变了模样。从最初略显生疏的“法官阿姨”变成了会讲故事、能说心里话的“知心姐姐”。孩子们开始期待她的课堂,课后还会悄悄拉着她的衣角问:“朱老师,您下次什么时候再来?” 更令她欣慰的是,她种下的“种子”,悄然长出了“新芽”。 有一天,朱秀敏接到一个带着哭腔的电话:“朱老师,我被同学在网上造谣了……您能不能帮帮我。”原来,这个孩子在法治课上学过遭遇欺凌后的应对方法,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就想起了那个承诺“遇见困难可以找她”的法官老师。 接到电话后,朱秀敏第一时间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当天就联系学校,召集涉事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见面时,她没有严厉批评造谣的孩子,而是拿出类似的真实案例讲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句谣言可能会伤害别人很久……” 在朱秀敏的谆谆教诲下,造谣的孩子渐渐低下了头,小声说道:“我只是觉得好玩,没想过会这么严重……”之后,他主动删除造谣内容,并向被伤害的同学诚恳道歉。 借此机会,朱秀敏又为全校学生上了一堂《拒绝网络欺凌》的专题法治课。她将这件事改编成普法情景剧,让孩子们分别扮演 “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通过身临其境的演绎,思考遇到类似情况时该如何正确应对。 如今,朱秀敏的法治课已覆盖6500余名学生,但她对每一堂课的用心丝毫未减。每一次上课前,她依然会反复修改讲稿、仔细推敲案例,力求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精准触达孩子的内心。 “孩子们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经典的案例,而是贴近他们日常的事情。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中产生,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真诚和耐心,让法治的种子在孩子心田中生根发芽。”朱秀敏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孩子就该健康成长” ——云霄法院城郊法庭庭长吴素芬的朴素期盼 □本报记者 洪凌霄 “下周五,联合交警部门到中学开展交通安全普法宣传。”日前,在云霄县人民法院城郊法庭的每周例会上,庭长吴素芬布置了一项针对青少年安全的普法任务。像此类为少年们普法的工作,在城郊法庭俨然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不久前,吴素芬在梳理少年庭案件时,发现未成年人因违规骑行电动车引发事故的案件频发。“孩子们对交通安全风险的认知还不够,必须尽早干预。”凭借多年司法工作的敏锐性和对青少年的牵挂,吴素芬第一时间主动对接交警部门,深入分析事故多发区域特点,最终将普法宣传的重点锁定在事故多发地附近的学校,为学生敲响交通安全警钟。 “孩子们更要懂得珍爱生命,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吴素芬的话语恳切而有力。这源自她一个朴素的期盼——“孩子们就该健康成长,法治观念得从小扎根。” 除了城郊法庭庭长的身份,吴素芬还有一个特别身份——法治副校长。作为一名母亲,她更能理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与困惑;作为一名法官,她深知法治教育对青少年未来的重要意义。为此,她创新普法形式,让法律知识不再是枯燥条文,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法治的种子,默默守护他们的成长之路。 吴素芬到法治少年宫开展法治宣传。 (云霄法院 供图) 近年来,吴素芬致力于推动城郊法庭与英济小学共建“法治少年宫”,并抓住“六一”、宪法宣传日、开学季、寒暑假等重要节点,先后邀请近500名学生走进法庭。穿上小法袍、坐上模拟审判席、参与庭审流程演练……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庭审流程,感受法律的庄严,敬畏之心悄然萌发。 “我们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吴素芬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在校园里,她把道德法治课、模拟法庭、互动游戏等形式巧妙融合,精准聚焦校园欺凌、性侵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帮信犯罪等青少年身边的高频风险点,开展精准普法。同时,她以案释法,剖析违法犯罪的危害,手把手教孩子们识别风险、掌握自我保护技巧。 而在普法之外,困境儿童是吴素芬心底的牵挂。她对接云霄县妇联爱心妈妈驿站,挂钩帮扶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近年来,她不仅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引导他们关注孩子身心健康,还经常为困境孩子送去书籍、学习用品等物资,传递社会温暖。 想起曾经帮扶过的一个孩子,吴素芬的眼神中满是温柔。那个孩子的父亲患有抑郁症,家庭环境的特殊让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得知情况后,吴素芬频繁与孩子、家人、老师沟通,并委托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最终成功帮助孩子驱散阴霾。此外,她时常自掏腰包,在节日里为孩子送上红包、书籍和食物。 “法治副校长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吴素芬如是说。她以法官的专业和母亲般的慈爱,在青少年保护的道路上默默耕耘。她用法律之盾为孩子们抵挡侵害,用爱心之灯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在她春风化雨般的影响下,城郊法庭加入守护青少年成长的队伍愈发壮大。他们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的法治晴空,正无声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安全工作必须做在前面” ——尤溪西城派出所副教导员叶开术织密防护网 □本报记者 彭冬晴 新学期开学前三天,尤溪县第五中学校园里出现一个熟悉的忙碌身影——法治副校长叶开术。作为尤溪县公安局西城派出所副教导员,这是他担任此职的第5个年头。 “灭火器还有两个月到期,需要及时更换。”在一处消防设施旁,叶开术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拍下安全隐患,又在工作笔记本上仔细标注位置与整改要点。他的开学前“预检”细致到每一个角落,把“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落在了校园的砖瓦之间。 这并非叶开术首次开展开学前“预检”。自2020年7月受聘担任法治副校长以来,每个学期开始前,他都会提前一周到校,开展全方位安全排查。 “安全工作必须做在前面”是他的工作信条,也源于他对校园安全本质的深刻思考。2024年4月,在尤溪县第五中学召开的期中安全工作研判会上,叶开术参与校园安全预案修订,围绕多方联动、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流程、人员安排等关键环节提出建议,确保制度设计更贴合实际、务实管用。同时,推动建立“警校家”三方联防机制,形成信息互通、快速响应、联动处置的安全共同体。 叶开术向学生普及反诈知识。 (尤溪县公安局 供图) “校园安全从不是学校的‘单打独斗’,公安、学校、家长三方需拧成一股绳,让安全管理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才能真正为孩子筑牢成长防线。”叶开术介绍道。今年6月,这个多方联动的制度迎来第一次“实战检验”。 当时,叶开术像往常一样走进校园开展普法课,课间与学生交流时,他敏锐察觉到初二学生小何(化名)的反常——不仅远离同学、眼神飘忽,上课也频频走神。更让他警惕的是,有同学悄悄说,小何曾提起“暑假要独自去省外见网友”。 叶开术立即启动警校家联动机制:第一时间联系小何的家长,才得知小何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日常监管存在明显缺失。另一边,他联合小何的班主任,多次找小何谈心。 “你要见的网友多大、长什么样、是做什么的,你清楚吗?万一这些信息都是他虚构的,你一个人去外地,遇到危险怎么办?”谈话初期,叶开术引导小何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盲目冲动的后果。 “你想见爸爸妈妈吗?”小何毫不犹豫地点点头。叶开术趁热打铁,语气也柔和了下来。“要是你真去了,你爸爸妈妈得多着急?况且马上要放暑假了,你不是说想去找爸爸妈妈吗?这可比见网友更重要,对不对?” 两个多小时的耐心疏导,像一股暖流融化了小何心中的执念。最后,小何红着眼眶说:“警察叔叔,我不去见网友了,暑假我就去爸妈打工的城市,好好陪他们。” 此后,叶开术定期与小何谈心交流,了解其生活与学习近况;加强与小何父母的联系,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同步孩子动态,反复提醒小何父母多与孩子视频沟通,加强监护意识。 “我们做校园安全工作,不能只是简单禁止,还要让孩子们理解风险背后的逻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危险。”叶开术说。 开学前一周,叶开术的手机弹出小何发来的消息:“叶警官,我已经写完了暑假作业,期待开学见!”他明白,这份期待背后的守护永远是进行时…… 短评 以法治之力 护青春远航 □张嘉慧 又是一年开学季,恰逢教师节,八闽大地上,全省各级政法干警“化身”法治副校长,既走上三尺讲台传递法律知识,又深度融入校园日常治理,为青少年成长撑起“法治保护伞”。多年来,全省政法机关推动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制度全面铺开,覆盖城乡近万所学校,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校园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撑。法治副校长不仅是“兼职教师”,更是校园安全与未成年人保护的专业力量。 2022年5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明确将法治副校长纳入中小学治理体系,为健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相较于单纯的法律知识传授,全省政法系统在落实中积极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共育”模式: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系统的干警各展所长,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解读法律,既避免了法治教育的“空洞化”,又精准对接了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让法律知识“活”在课堂上,抽象的法条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生活经验。 更值得肯定的是,制度并未止步于“教育”,而是延伸至“治理”。近年来,法治副校长立足政法职能,深度融入校园治理:推动公益诉讼,督促学校改进食品安全与消防隐患;开展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法治意识;参与校园安全预案修订,推动建立“警校家”三方联防机制。更有法治副校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状态,发现苗头及时干预,通过谈心疏导帮助孩子迷途知返,避免他们因一时冲动误入歧途。这些举措如春风化雨,润泽心田。 当然,制度的长效运行仍需持续探索,要让法治副校长制度长期发挥作用,还需更坚实的机制保障。政法干警应从课堂“嘉宾”转变为治理“常驻力量”,结合不同学段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与防护方案;学校要主动配合,将专业建议融入管理制度;教育部门和政法机关也应建立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定期评估、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措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制度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是一种治理智慧,更是社会共同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由之路。值此教师节,法治副校长们跨越课堂的守护,是送给全省广大师生最深情的礼物。期待未来,这一制度能进一步深化与未成年人保护、校园安全治理的融合,让法治教育在八闽大地扎根成长,开出责任与法治意识并重的绚丽之花。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