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九月的晨光洒满校园,粉笔灰勾勒的讲台上,有一群“特殊的老师”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没有固定的教学课时,却把法治的刻度刻进青春;他们不常出现在作业本的评语里,却用专业和温柔,为学生成长筑起坚实的“防护盾”。 2014年以来,一批批来自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的政法干警,带着对青少年成长的深切关怀,接过“法治副校长”的聘书。十余载春秋流转,他们走进教室讲解法律知识,在操场开展安全演练,于心理咨询室倾听少年心事,他们用智慧和热情,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种在学生的心里。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在这个致敬师者的日子里,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群“不一般的老师”。 “用真诚和耐心种下法治种子” ——南平中院少年审判庭副庭长朱秀敏用心对待每一节法治课 □周新 李其傲 “如何让法条变得生动有趣?”“这个案例会不会更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在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的办公室内,副庭长朱秀敏正伏案忙碌。办公桌上铺着几份卷宗和彩色便签,她时而眉头微蹙沉思,时而提笔在教案上修改,此刻她并非在撰写裁判文书,而是为即将到来的“开学第一课”精心打磨法治教案。作为一名法治副校长,每逢开学季,如何备好这堂法治课,总能让她反复琢磨许久。 2021年9月,彼时刚被聘为法治副校长的朱秀敏,还曾为上好一节法治课陷入深深的困惑。 第一次站上讲台的那天,朱秀敏身着法官制服,手拿写满法条的讲稿,尽量把语气放柔和:“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然而,课堂上的景象却让她心凉半截。讲台下的孩子们没过多久便开始东张西望,有的低头摆弄铅笔,有的小声窃窃私语,甚至有孩子忍不住打起了瞌睡。那一刻,站在讲台上的朱秀敏,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与孩子们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课堂上的沟通与知识传递变得格外艰难。 课后,朱秀敏看着手中写满法条注释的讲义,一股强烈的挫败感涌上心头。她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涉少案件中迷茫而沉默的眼睛,也想起孩子们围绕在同为法治副校长的其他法官身边轻松玩闹的场景。反复思索后,她终于找到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不爱法,而是我说得不够入心。” 正是这次挫败的经历,让她下定决心改变普法方式,要把枯燥的卷宗变成生动的故事,把严肃的法庭变成有趣的课堂。她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量身定制普法形式:给低年级孩子上课,她把法律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陌生人给糖别伸手,告诉老师和父母……”面对高年级的学生,她就带着孩子走进法院,穿上法袍,在模拟法庭中敲响法槌,让孩子们感受法律的庄严与温暖。 朱秀敏在法院开放日与孩子们进行现场互动式普法。 (南平中院 供图) 随着普法方式的不断创新,孩子们眼中的朱秀敏渐渐变了模样。从最初略显生疏的“法官阿姨”变成了会讲故事、能说心里话的“知心姐姐”。孩子们开始期待她的课堂,课后还会悄悄拉着她的衣角问:“朱老师,您下次什么时候再来?” 更令她欣慰的是,她种下的“种子”,悄然长出了“新芽”。 有一天,朱秀敏接到一个带着哭腔的电话:“朱老师,我被同学在网上造谣了……您能不能帮帮我。”原来,这个孩子在法治课上学过遭遇欺凌后的应对方法,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就想起了那个承诺“遇见困难可以找她”的法官老师。 接到电话后,朱秀敏第一时间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当天就联系学校,召集涉事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见面时,她没有严厉批评造谣的孩子,而是拿出类似的真实案例讲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句谣言可能会伤害别人很久……” 在朱秀敏的谆谆教诲下,造谣的孩子渐渐低下了头,小声说道:“我只是觉得好玩,没想过会这么严重……”之后,他主动删除造谣内容,并向被伤害的同学诚恳道歉。 借此机会,朱秀敏又为全校学生上了一堂《拒绝网络欺凌》的专题法治课。她将这件事改编成普法情景剧,让孩子们分别扮演 “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通过身临其境的演绎,思考遇到类似情况时该如何正确应对。 如今,朱秀敏的法治课已覆盖6500余名学生,但她对每一堂课的用心丝毫未减。每一次上课前,她依然会反复修改讲稿、仔细推敲案例,力求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精准触达孩子的内心。 “孩子们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经典的案例,而是贴近他们日常的事情。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中产生,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真诚和耐心,让法治的种子在孩子心田中生根发芽。”朱秀敏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