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9-11 13:19:14

厦门:“未未同鹭人”合力护“未”成长

作者:本报记者 余晶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为了未成年人保护,我们是同路人。”在厦门,“未未同鹭人”这一检察文化品牌已深入人心。从“让法治的声音先于犯罪到达孩子的世界”这一愿景出发,该品牌现已升级为包含讲师团、心理咨询师、法律援助律师、合适成年人、青少年司法社工在内的五大资源库,成立市区两级7支保护团队和24个家庭、法治教育基地,构建起“前预防、中干预、后帮扶”的闭环模式,以强大社会支持体系,合力护“未”成长。

奏响普法先声

“未未同鹭人”的品牌发端,来源于一份真实的需求。2019年初,厦门市检察院干警研究了全市400多件涉未成年人案件,走访了200多所学校,形成了一个共识:提升未成年人自觉守法和自我保护意识仅依托专项普法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建立一支稳定、专业的普法生力军队伍,从而实现普法的常态化、全覆盖。

至此,“未未同鹭人”讲师团应运而生,在原有检察官志愿者的基础上,吸纳教师、司法行政志愿者共同参加。如今,普法队伍“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未未同鹭人”扩大为涵盖讲师团库、心理咨询师库、法援律师库、合适成年人库、青少年司法社工库等共计280名成员在内的五大资源库,并以强大资源库为依托,构建“点单式”精准普法服务。

当心智障碍的学生遇上青春期,他们的认知与情感领域面临着重重考验。2024年11月6日,“未未同鹭人”宣讲团走进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不仅为学生举办了一场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法治教育活动,还邀请心理咨询专家为两名存在青春期问题行为的心智障碍学生提供法治辅导和心理疏导。

此外,为搭建青少年自主学法平台,厦门市检察院与市教育局、司法局联合启动厦门市“未未说法”数字普法校本建设项目,内容包含人身篇、网络篇、校园篇、社会篇、法律责任篇等7个单元30多个课程,将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预防校园欺凌和网络违法犯罪等内容以数字化手段系统地融入学校教育当中。

提供专业守护

17岁少女小吴,在社会不良朋友的影响下,因涉嫌介绍卖淫罪被移送至检察院审查起诉。“父亲放任养育,隔代教养不足,让她在成长关键期失去了方向。”检察官在办理这起案件时,邀请“未未同鹭人”合适成年人资源库成员——海沧区妇联工作者到场参与讯问,与小吴深入谈心,不仅帮助她释放了内心压力,更为案件的深入调查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承办检察官和合适成年人的共同努力下,小吴与家庭的沟通桥梁得以建立起来。

早在2020年,市检察院与市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共同推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合作机制的意见》,对案件线索移交、特殊程序保障、监护评估等各个领域深入合作,联合市司法局制定《关于加强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未成年被害人提供“零门槛”法律援助。

厦门市检察院第九检察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心理咨询师、法律援助律师、合适成年人、司法社工等资源库便会迅速运转起来,成为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温暖守护者和有力‘代言人’。”

助力“迷途归航”

“如果没有社工姐姐的帮助,我可能现在还在混日子。”这是一家奶茶店店长小周的心声,谁能想到,他此前还是一名因盗窃涉罪的未成年人。这一转变,离不开青少年司法社工的精准帮扶。

在集美区一个人流量较多的路口附近,志愿者支起一个奶茶摊位,他们吆喝着“来喝奶茶咯,用你的故事换奶茶咯”,吸引了过路青少年参与其中。这个活动,就是小周和青少年司法社工一起策划,以倾听未成年人的“隐秘心声”。

短短6个月帮扶考察,小周在司法社工的帮助下重新整装出发,投身热爱的奶茶工作中。他还加入集美区检察院和欣立社工共同建立“立青春”志愿者团队。像小周这样在考验期满作不起诉决定后加入“立青春”志愿者团队的少年还有3个,他们学会了做奶茶、化妆、画画等技能,并通过志愿者服务,用自己的成长故事影响了一个又一个青少年,帮助他们重新振作、回归家庭。

从校园里的普法课堂到司法案件中的专业守护,再到案后的精准帮扶,“未未同鹭人”五大资源库以“专业力量+协同机制”,构建起青少年保护的“厦门模式”。截至目前,“未未同鹭人”讲师团已授课700多场次,其他四大资源库共向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服务累计超2.5万人次,各区特色分队以及法治教育基地、家庭教育指导站也在有序运转中,持续擦亮这张闪亮的未成年人保护名片。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