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司法服务直抵人心 ——福州市长乐区人民法院以“四个一公里”工作法化解矛盾纠纷 从“坐堂问案”到“上门解纷”,从都市巷口到乡村院落,从病房床榻到百姓家中……在福州市长乐区人民法院,一个个奔走的身影,一次次上门解纷的实践,一次次化解纠纷的努力,打通了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司法服务直抵人心。 今年以来,长乐法院以“四个一公里”工作法,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路径。数据显示,该院累计开展先行调解20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件;依托示范诉讼机制化解系列纠纷,快审快结涉民生地产纠纷案件170余件;前移服务关口,开展上门立案、解纷10余次;深度参与综治中心运行,化解的多元解纷案例入选最高院多元解纷案例库。 源头防控,协同治理“靠前一公里” “感谢法官和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这么快就妥善解决了纠纷。”日前,长乐法院通过“法院+综治”联调联动,高效化解一起提供劳动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 该起案件中,一空调安装工人受长乐某小区业主雇请,在小区高层对空调机位外墙进行砸墙作业,另一工人在楼底为另一业主进行下水管道打孔施工作业。因楼上砸墙作业,致使墙体水泥石块坠落,砸中打孔工人,造成该工人死亡。 因该案涉及五方主体,案情复杂且争议较大,长乐法院第一时间指派综治中心驻点法官介入调解,厘清各方法律地位、理顺法律关系、释明法律责任。同时,列出诉讼成本、阐明诉讼风险、分析调解优势,融情于法,协同乡镇综治干部促成案结事了、五方信服。 今年以来,长乐法院加强与综治中心的协同联动,将司法服务前移至基层治理一线,整合法院、综治中心、调解委员会等多方力量进行多元解纷,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源头化解、多元化解。 问需于民,为民服务“最先一公里” “没想到法院还能上门服务,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日前,一名高龄老人的亲属对法官感激地说道。 原来,该老人因赡养问题欲起诉子女,但因自身瘫痪卧床,行动不便,遂由其亲属代为到法院了解诉讼事宜。长乐法院立案窗口干警了解情况后,引导老人家属向法律援助机构寻求帮助。同时,该法院启动诉讼服务绿色通道,干警携带诉讼材料,与司法部门指派的援助律师一起上门,为老人耐心讲解诉讼流程,仔细了解老人的诉讼请求,指导老人填写要素式起诉状,并当场见证当事人授权委托法援律师代理诉讼事宜。 面对群众因行动不便导致诉权无法实现的困境,长乐法院前移服务“窗口”,推出“上门立案”暖心服务,将诉讼服务送到家,让司法服务“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部门联动,司法护航“最优一公里” “以前她每天独自呆坐在祠堂边,一坐就是一天,饭都不吃,现在终于有人能好好照顾她了……”日前,法官到残疾女子李某所在的托养机构回访时,李某的亲属感慨道。 李某的遭遇,记录着一场畸形婚姻背后持续20多年的隐痛。今年初,长乐法院接到乡镇基层治理单位反映线索,称辖区发生一起涉残婚姻家事纠纷,一位重度智力残疾患者母亲要求处理其女儿与女婿的离婚事宜。 对此,长乐法院联合民政、残联等单位,制定完善纠纷解决与回头看方案。各部门工作人员引导当事人通过无民事行为能力认定程序确定新的监护人、监护人代为起诉离婚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同时,调查回访落实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婚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在法律框架与情理平衡中妥善化解纠纷,维护特殊群体权益。 该案的圆满解决,是长乐法院深化“法院+”多元解纷机制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长乐法院与区民政局、残联等单位共建协同联动机制,通过引入专业力量,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回应特殊群体的司法需求,织密特殊群体权益保护“防护网”。 上门解纷,纾困减负“最难一公里” 群众之事,再小也是“心头事”。长乐法院坚持如我在诉,倾力解决当事人“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司法温度。 在一起医患事故纠纷中,患者因急症术后不治死亡,院方与患方产生纠纷。死者家属与院方经多轮调解达成和解,双方一同前往法院欲签署调解协议。 长乐法院干警审查协议时发现,院方仅与死者部分法定继承人签署协议。而死者的母亲因伤心过度摔伤住院,死者的女儿年纪尚幼,院方与患方签署协议时将两人遗漏。 为妥善解纷,长乐法院办案人员开辟司法服务绿色通道,到医院向死者的母亲释明权利义务;到死者老家,向死者女儿的法定监护人告知法律风险。最终,办案人员制定出新的调解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每一位利害关系人的切身利益、尊重当事人意志,充满人性关怀,也为亲人过世的当事人送去心灵慰藉。 长乐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不断传承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靠前服务、主动下沉、多元联动、优先保障、源头解纷”的综合性工作机制,全力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司法服务传递至家门、公平正义抵达至心坎。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