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光芒耀闽北 ——南平市推进“八五”普法走深走实谱写全民普法新篇章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石,更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南平市锚定“法治南平”建设目标,以“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抓手,以法治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守正创新”为引擎,依托“法律明白人”“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推进“八五”普法工作,谱写新时代全民普法的新篇章。 高位谋划筑根基 “法治建设非一日之功,需顶层设计引领,更需制度机制护航。”近年来,南平市深刻把握普法工作规律,从组织架构、责任体系、要素保障三方面发力,为“八五”普法筑牢坚实根基。 南平市将法治宣传教育视作全面依法治市的长期基础性工程,成立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组长的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先后出台《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和《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为普法工作划定“路线图”与“时间表”;召开全市“八五”普法动员部署会、推进会,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组织实施、部门齐抓共管”的普法新格局。 为避免普法工作“走过场”,南平市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政府年度重点任务,与市委“三争”行动、“三化五定”闭环落实机制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实现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时,明确53家市直单位的普法任务清单,建立“普法责任清单一年一调整、普法联动事项一年一优化、普法工作情况一年一报告、普法履职情况一年一评议”的“四个一”机制,确保各单位“权责清晰、重点突出、响应及时、落实到位”。 此外,南平市还根据全市各地工作实际,建立普法工作经费动态增长机制,对社会力量开展普法,进行管理服务、组织引导和政策、资金项目扶持;适时对各普法责任单位普法责任清单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督促未完成单位限期整改,确保普法工作落地见效。 靶向施策提质效 近年来,南平市紧盯领导干部、青少年、中心工作三大重点领域,分类施策、靶向发力,让法治宣传从“广覆盖”向“深渗透”转变,推动法治理念融入社会各角落、深入群众心坎里。 南平市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为重点,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培训班,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八五”普法首要任务,把习近平法治思想、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知识纳入干部教学计划,在课程中设置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单元;组织公职人员定期开展模拟庭审,以沉浸式体验强化法治思维;落实主要领导年度述法工作制度和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并推动市、县、乡三级588个党政机关法律顾问100%配备,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提供专业支撑。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此,南平市全面推进“法律进校园”,实现全市400多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100%配备,通过法治讲座、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普法活动。 从南平市检察院创新打造“夷树光”未爱联盟,到建阳区聚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建立“正苗启德”工作机制,再到邵武市探索“研学+普法”模式,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法律……这些都是南平市夯实“未来根基”,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动缩影。 与此同时,南平市以服务中心大局为重点,围绕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成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综治中心联盟,深化生态联合执法、“林长+公检法三长”等工作模式,服务保障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扩招“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普法宣传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普治融合显担当 如何让法治成为社会治理的“金钥匙”?近年来,南平市坚持“以普促治、普治融合”,将普法工作与乡村治理、法律服务、风险防范相结合,让法治成果真正惠及群众、服务发展。 南平市以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牵引,不断夯实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根基。建阳区水南村、武夷山市西郊村和大渚村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其中,水南村更跻身“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并入选全国千村先进典型案例。延平区则建立“1+N”溯源治理体系,形成基层社会治理“一盘棋”格局。同时,南平市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群众学法用法、遵纪守法意识不断增强。结合农村实际,大力培训“法律明白人”,让他们成为政策宣讲、纠纷调解与法律服务的“基层前哨”。 法律服务也在持续升级。南平市全面推广“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率先在全国建立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协理员队伍,同步完善“企呼我应”制度,让法治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科学设置2205个“吃茶话事”点,常态化开展“访民情、解民忧”活动,基层治理不仅有力度,更有了温度。 此外,南平市提供全链条法治服务,推动普法工作向纵深拓展。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行政调解组织建设,做到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解纷,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针对电诈犯罪,南平市出台证据指引和办案指南,有效提升打击效率。市妇联开展亲子趣味普法集市、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深入民企开展普法宣讲,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发放“法治包”。值得一提的是,南平市“厚植法治护绿根基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守正创新拓新局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与文化深度融合。近年来,南平市深挖闽北特色文化资源,创新普法载体、丰富普法形式,让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从“严肃说教”变为“生动体验”。 南平市打造全媒体矩阵,构建“立体传播”格局,依托“南平普法网”微信公众号、“法治南平”视频号、抖音号,形成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创新“互联网+人社”模式,开展云普法直播,每月邀请法律工作者解读政策、互动答疑。同时,依托“南平小律”智慧普法小程序,接入DeepSeek大数据模型,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智能化普法服务,持续扩大普法影响力。 南平市检察院建成全国首个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法治教育基地;市司法局、市税务局联合建设全省首个“蒲公英”普法主播实践基地;武夷山发挥“双世遗”优势,吸纳艄公、导游成为“蒲公英”志愿者,打造“溪言筏(法)语”品牌,并创新“门票普法”形式,让法治走向世界;全市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场馆405个、宣传栏1926个,实现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法治魅力。同时,南平市立足闽北乡土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文艺创作与展演,让普法“活”起来、“潮”起来。 这些都是南平市分级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将法治元素与闽北文化、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普法品牌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南平市“八五”普法工作硕果累累,既是南平法治建设的优质答卷,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