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衢山,这名字听起来就觉得高端大气:此山,高耸云端,有四通八达的道路! 还真别说,这山,有年份,有来头,有气势!清顺治《延平府志》说,云衢山,在县东,“高滩都。势高木茂,时生云气。” 高滩都在哪?在福建省将乐县。《将乐地名录》介绍说,高唐最早称“环洲”“环溪”。由于该镇所在地,地势较高,金溪河流经村头时有一段较长的急滩,故名“高滩”。清代乾隆年间称高滩都,但在口口相传中,当地乡民普遍认为“滩”字方言不好发音,遂用谐音“唐”来取代。 云衢山海拔1166米,位于高唐镇高唐村与赖地村交界处。从某种层面上说,我是到过云衢山的。只不过,到的是云衢山的山脚。那里有落差超百米的云衢山漂流,急流而下的漂程有三公里多,让游客在危崖夹壁间与浪共舞,在迂回曲折中飞流直下,在乱石穿空的有惊无险中尽情欢娱。 “势高”“时生云气”,这绝非夸大其词,从山脚到山巅,恍若“两重天”。一程山路一程心绪:那一个劲向上的砂石小道,那不时飘拢而来的山岚,那透过车窗放目千山的惬意,那临崖绕行的惊心动魄。抛开艰难行旅,留存的尽是直抵内心的体验:各有各的惊,各有各的奇,直叫人脑门大开,惊叹连连。 我的祖上都是农民,土生土长在大山深处,山间林木对我而言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即将登临山顶的徒步路段,我还是被一棵棵从一块块看似完整的岩壁石缝间“冒出”的小灌木震撼住了。只见一棵棵高龄灌木绝处逢生,根茎如同藤蔓,细长细长地伸向可以让其吸附的岩缝,一根根遒劲的枝干,一片片棱角分明的叶片,丰盈其悲壮的生命姿态,这需要多大的坚韧和毅力。 在古代,云衢山产茶,而且这里的茶颇负盛名。将乐高唐、白莲一带流传有《十二月摘茶》歌谣,我听过,但此时此刻,我只想弄明白,云衢山的茶园究竟在哪?于是,沿途细细地寻找,终究以无果告终。 不知不觉间,抵达山顶寺庙。 云衢山寺带着厚重的历史印记。1998年版《将乐县志》说,该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显德七年(960年),后经数次修葺,至今完好”。寺庙的大门用厚重的方石搭建,挡墙也是乱石垒砌。几经修葺,新旧交替,却不失古意。围合寺院的厚实挡墙浸润着岁月流年,墙顶有近米宽,俨然成为了一条步道,行走其上,移步换景,如黛远山,尽收眼底。 榧杉、柳杉、红豆杉,一棵棵古树挺立在竹林或灌木丛中。行走在围拢寺院的石墙上,迎风远眺,远处的田园集镇一派祥和,周遭如此安然。 但是,倘若静下心,细细听,那满山的鸟语虫鸣,就伴着风,穿过林,徐徐入耳,愈来愈清脆,愈来愈透亮。原来,天籁之声,需要把耳朵立在群山之巅,才能听出其间最美的音律。 这么好的环境,这么美的景,离将乐县城也不过区区30多公里的路程,可是,这座《八闽通志》《延平府志》和历代《将乐县志》皆有清晰记载的“名山”,在当地文人墨客的笔下怎么就那么的“惜字如金”了呢?“著作甚富,追响唐宋”的清代将乐诗人车耆奎,写过当地众多山水诗文,我就没读过他写云衢山的文字。一生以写诗、著述、练书法为乐的清代云游诗人余思复,也曾留下许多将乐山水景物的诗作,我也没读过他写云衢山的诗文。同样,写下《古镛诗选》等诸多著作的廖伟传,依旧没有赋诗吟咏过此山…… 为什么?为什么呢?在大自然的疗愈中,方才还神清气爽的,给这么一想,又晃迷糊了。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