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一批个人和集体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福建共有1个集体、19名个人受到表彰,其中,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陈伟宁、厦门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综合大队大队长郑薇薇被授予“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陈伟宁:青年先锋,发挥光和热 本报记者 陈静 【人物名片】 陈伟宁,198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二级警长。曾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福建省数字工匠、福建省金牌工匠、全省公安系统刑侦缉捕在逃人员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全国刑事专家人才库。 陈伟宁向群众宣传反诈知识 面对20余名犯罪嫌疑人的镇定、危机时摁住毒贩伸向螺丝刀的手、抓捕驾车时认出过马路的在逃人员……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陈伟宁谈起19年的从警经历时目光坚定,流露出对这份职业的深厚情感与执着信念。 群众说:“有他在我们很安心” “多年的积蓄全被骗走了,帮帮我……”2024年11月,市民李女士到城厢分局报警,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讲述其轻信了高回报投资,被骗走近百万元的经过。由于李女士前期缺乏防范意识,很多证据没有保留下来,这给案件侦破增加不少难度。 看着泪流满面的李女士,陈伟宁下决心一定要帮她挽回损失。经过30多个日夜的“地毯式”筛查,陈伟宁带领同事深入分析,锁定关键环节的犯罪嫌疑人,循线追踪,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及时追回被骗的近百万元。“感谢你帮我挽回了损失,有你在我们很安心。”追回被骗钱款后,李女士对陈伟宁感谢道。 反诈工作不仅要依法严打,更需要预防在前。这是陈伟宁多年来从事反诈工作的心得。他结合“派出所主防”理念,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分析整理易受骗人群的特征特点,将所得数据导入预警模型,有针对性地开展电话提醒。同时,在辖区建立微信提醒群,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和防范手段,增强群众的反诈防骗意识。 在陈伟宁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以来,全区电诈警情明显下降,共摧毁诈骗团伙2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79名。 同事说:“和他一起破案很踏实” 2024年8月,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某小区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大量贵重物品被盗。接到报案后,城厢分局随即启动“合侦快破”机制,陈伟宁第一时间带队前往现场,对屋内门窗、进出通道及周边路段进行勘查,初步判断犯罪嫌疑人是从天台窗户进入室内。在侦查中,陈伟宁发现犯罪嫌疑人具有极强的反侦查意识,作案时精心伪装,逃跑时故意避开主要路段,短时间内无法锁定其身份,案件侦破一度陷入僵局。 陈伟宁(右二)与新警交流,分享办案经验 陈伟宁立即调整思路,重新梳理案发前后的线索,注意到一名可疑男子曾在小区周边徘徊数日,但进出小区都两手空空,未携带任何大件物品,判断可能在踩点。于是,陈伟宁和同事沿着可疑男子走过的路线展开排查,找到他隐藏盗窃物品的位置。当晚9时许,男子再次出现,陈伟宁带队迅速将其抓获。从接案到破案,这起盗窃案件仅用时12小时。 “小案件关于大民生。”陈伟宁坚持把侵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盗抢骗”违法犯罪作为打击重点,通过“专业+机制+大数据”警务运行模式,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和他一起破案很踏实。”同事口中的陈伟宁沉稳细致,在处理任何案件时,都会事无巨细地做好“攻略”:案发地周边的路况怎么样、最佳抓捕路线是什么、嫌疑人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细节,让他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侦破由他经手的每一起案件。凭着这个工作法,陈伟宁带领团队破获各类案件1000余起,辖区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5%以上。 新警说:“跟他学本领增长得很快” “跟着陈队学习,感觉本领增长得很快。”年轻民警韩菁感慨道。陈伟宁在各类专项任务中,总是不忘带上年轻人,无论是对警情调处,还是案件侦办的细节把控,他都事无巨细、倾囊相授。 2022年12月,为优化警务平台操作流程,喜欢钻研的陈伟宁组织一批年轻民警,以“陈伟宁科技工作室”为载体,克服平台壁垒、数据规格不同等诸多问题,搭建智能社区等模块,开发出“三维智慧城市平台”,极大提高社区警务工作的效率,还获得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奖。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陈伟宁也倾注大量精力到“传帮带”工作中。他分别以“练兵标兵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陈伟宁科技工作室”为载体,通过规划实战训练机制、举办专题培训、定期开展交流、实战场景研判及师带徒等模式,带动各警种部门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共同钻研、共同进步。 如今,陈伟宁带出的新警们,不少走上业务骨干岗位,发挥着更多的光和热。奋勇争先、担当作为,通过传承流淌在青年民警的热血中……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