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光熹微中,连城县姑田镇古厝里,省级非遗“连城宣纸”的工匠们将竹帘沉入浆池,一抬一落间,雪白的纸浆随竹帘起落凝结成形,八百年的古法技艺在指尖流转。这片被誉为“中原古文化活化石”的客家祖地上,孕育着69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瑰宝,每一缕空气都弥漫着非遗的气息。 如何守护绵延千年的文化根脉?近年来,连城县人民法院按照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的原则,着力打造“法豸非遗”司法品牌,立足“点线面”的司法保护方式,积极延伸和拓展非遗司法保护的厚度、深度、广度,以法治力量助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 点上精准发力 夯实保护厚度 连城县四堡镇雾阁村是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坐落着保存完好的古书坊建筑群,也是明清时期中国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主要区域。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古书坊修缮、雕版保护、技艺传承等问题逐渐凸显,非遗保护面临危机。 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连城法院依托“村居法官”工作机制,对四堡雕版印刷技艺实施挂牌保护,设立集法律咨询、信息共享、纠纷调处和文化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保护工作站,将司法服务的“精准点”直接扎在非遗传承的“第一线”。 近日,一起因雕版印刷所有权问题产生的纠纷,引起法官注意。这起纠纷中,村民因对雕版的物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80块珍贵雕版被出借后迟迟无法收回。法官迅速介入,通过梳理证据、明晰法律关系,依法判决被告返还雕版,不仅维护了传承人权益,更守住了雕版印刷技艺的“物质载体”。 纠纷解决后,如何运用法治力量传承好、发展好、保护好非遗成为法官思考的重点问题。为此,村居法官依托司法保护点,深入四堡雕版印刷、连史纸制作工坊等地,了解非遗技艺制作流程、技艺保护及传承情况,与传承人深入交流技艺保护难点,量身定制“一对一”法律服务方案。同时,连城法院联合当地党委政府就文物古迹保护、安全防范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提出古迹保护修缮、改造提升建议,推动非遗技艺与法律保护精准衔接。 线上协同联动 挖掘保护深度 白鹜鸭药膳是连城独有的非遗之一,一盅清补鸭汤承载着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养生智慧。然而,2024年年底,连城白鸭协会发现网上售卖的白鸭比连城售卖的便宜,且擅自使用白鸭地理标志,遂向连城法院寻求帮助。了解情况后,该院联合企业、协会代表,就如何保护白鸭地理标志进行交流,并从知识产权保护、依法维权等角度进行指导。今年年初,该院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果断出击,对涉嫌侵权滥用地理标志的行为及时亮剑,有效遏制侵权乱象,守护连城白鸭纯正醇厚的味道。 “姑田大龙龙头手办、手工芷溪花灯等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的非遗文创产品要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在使用他人有关地瓜、兰花等商标权时,要事先获得合法有效的授权许可。”针对非遗文创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连城法院知识产权专业审判团队主动“靠前服务”,提醒传承人。 此外,该院立足审判实际和辖区特色文化,深挖典型案件背后的制度漏洞、管理短板和社会问题,通过完善与县市场监管局、文旅局、司法局等部门合作共建机制,规范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规则,构建“司法+行政”协同网,让纠纷调解更高效、保护举措更精准,形成“打击+预防+服务”的全链条守护,让每一项非遗品牌都能在法治框架内健康发展。 面上广泛覆盖 拓宽保护广度 近日,文物巡查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邹某存在故意损毁文物行为,遂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对于该起故意损毁文物案,连城法院联合县公安局、检察院、文物局等单位进行查处,并依法判决被告人邹某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该案的审理对当地群众形成有力震慑。 为助力连城客家祖地赓续历史文脉,连城法院立足辖区特色,制定加强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审判团队,实行“三合一”审判模式,对县域内的传统民俗技艺、古建筑遗迹、传统小吃等三大文化遗产及衍生、关联产业开展司法服务和保护。 依托司法服务一小时,该院组织村居法官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墟天、非遗奇妙夜、芙蓉李采摘节等时间节点,融入县域非遗元素,走进校园、街头巷尾、非遗工坊等场所,向师生、村民等群体普及有关古建筑、非遗技艺等司法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发放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文化遗产风险提示等手册,提高传承人主动保护意识,增强普通群众参与保护意识。 “非遗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迹,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连城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江爱香如是说。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