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象四:存款送玩偶 由于该玩偶爆火,导致一“娃”难求。近日,某银行也借势营销,对新客户推出回馈活动,客户存入5万元即有机会获得该玩偶,若再办信用卡,更可直接获得价格更高的3.0系列盲盒,此事网友引发热议。目前,某银行该行为已被紧急叫停。 问题:银行存款5万元送玩偶的营销方式违法吗? 解 读 杨垠红:这种行为看似是常见的促销手段,实则可能触碰多条法律红线。 在金融监管层面,该行为本质是一种变相的高息揽储。举个简单例子,假设5万元存3个月定期,正常利息是125元,但银行送一个价值159元的盲盒,相当于储户实际获得284元收益,年化利率被抬高到2.27%,这就属于“通过赠送实物变相提高存款利率”。银行吸收存款时送礼品,本质上是用额外利益吸引储户,违反了银保监会的明确禁令。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监管部门明确禁止银行“以返现金、送实物等方式吸收存款”。 从市场秩序的层面分析,该行为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如果银行靠稀缺盲盒抢客户,会破坏金融市场的公平性。该玩偶市场价炒到几百元,银行用它做赠品,相当于用“非利息成本”打价格战,其他银行如果跟进送更贵的礼品,就会引发恶性竞争,最终抬高整个行业的揽储成本。此外,如果银行含糊赠品数量,该玩偶是否正版等问题,还有可能涉及虚假宣传。如果赠送的玩偶是仿版,那更是踩进雷区。银行用盗版玩偶吸引储户,本质上是“利用侵权产品营利”,版权人可以起诉侵权,要求赔偿损失。储户如果冲着“正版玩偶”存款,结果拿到假货,则有权要求银行赔偿差价,甚至按存款金额的三倍索赔(最低500元)。目前,市面上的该玩偶非常紧缺,银行也无法对商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筛选。因此,赠送玩偶这样的行为本就面临着极大的侵权风险。 现象五:黄牛高价转售 6月12日晚10时,该玩偶运营公司在线上小程序和官方旗舰店发布系列新品。次日,新品盲盒便在线下门店和自动贩卖机被抢购一空。一些网友称,黄牛通过使用外挂软件、霸占机器人商店等方式,将该玩偶全部买走,再高价二次出售。 问题:高价转售玩偶的行为合法吗? 解 读 杨垠红:高价转售行为是否合法需要具体分析探讨。单纯购买玩偶盲盒后加价转售,属于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法律并未禁止个人对合法取得的商品进行二次销售。消费者购买普通商品后,出于个人意愿加价出售,这在法律上是被允许的,属于对个人财产的处分权。 若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到商品,再高价进行转售,则有可能触犯法律。目前,黄牛多是使用外挂程序抢购盲盒,这种行为严重干扰正常的销售秩序。外挂软件违反平台的交易规则和网络安全相关规定,破坏公平的交易环境,可能因不正当获取交易机会,损害其他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甚至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至于黄牛在线下霸占机器抢购的行为,若引发肢体冲突,涉嫌扰乱公共秩序,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构成寻衅滋事,公安机关可视情况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目前,还存在黄牛大量囤货后高价转售,哄抬物价、蓄意炒作、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这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罚款;无违法所得的,处5万至50万元罚款。对于组织化、规模化的黄牛团伙,若实施控制特定商品流通、操纵价格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 现象六:直播间砸蛋获玩偶 记者在网络搜索时,发现某潮玩直播间推出活动,只要花费79.9元参与砸蛋,便有机会获得该玩偶。有网友表示,前后在直播间花了将近1000元。 问题:直播间以抽奖、砸蛋等方式销售该玩偶涉及哪些法律风险? 解 读 杨垠红:直播间的这种销售模式存在已久,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直播间很容易涉及消费欺诈。很多直播间未明确公示中奖概率、奖品数量、商品真实情况等关键信息,消费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与,就可能被误导消费。若直播间宣称参与砸蛋有高概率获得玩偶,但实际中奖概率极低,且未提前告知消费者,就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退款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赔偿。 同时,此类销售模式可能涉及违规经营博彩性质活动。直播间的抽奖、砸蛋等行为,如果具备“以财物作赌注”“以偶然方式决定输赢”“参与者可能获得财物” 等博彩特征,要求消费者付费参与抽奖,且奖品价值较高,中奖全凭运气,无其他经营实质,即便披着销售商品的外衣,也可能被认定为变相博彩,有涉嫌开设赌场罪或赌博罪的风险。 此外,直播间的玩偶并非官方渠道,其是否是正品并无保障,如果存在销售假货的情况,则有可能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侵权问题,具有一定的侵权风险。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