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厝续”检察文化品牌系列报道三: 为游子留住最深乡愁 ——福州市检察机关发挥职能守护文化根脉 乡愁,是黄乃裳墓园里华侨归乡祭祖的足迹,是君竹村济美桥上寻根问源的坐标,是侯官城隍庙中两岸同源的见证……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涉台涉侨文物资源,承载着海内外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 近年来,福州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用法治力量守护文化根脉。截至目前,共办理相关文保公益诉讼案件176件,推动修缮涉台文物29处、侨乡古厝3座。 心系桑梓—— 激活乡愁记忆 2024年11月,散居在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十几位黄家后人专程回闽清祭扫省级文保单位黄乃裳墓园。“墓园被修缮一新,我们很感动,祖辈的付出,祖国人民一直记得。”黄乃裳第六代孙女动情地说。 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1900年带领千余人远渡马来西亚诗巫垦殖,在诗巫发展后,他又带领华侨反哺桑梓,推动祖国、家乡建设。“侨胞们常说:‘走得再远,根永远在这里。’”坂东镇侨联负责人黄祥奋说。 而对华侨及当地人而言,墓园不仅是对黄乃裳的纪念,也是传承的责任,更视为丰碑,是前辈英烈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牺牲与贡献的珍贵精神财富。因此,每年都会有海外侨胞归国祭奠,还携子女参加每年的华侨冬令营,学习弘扬华侨爱国精神,促进文化交流。 2023年3月,闽清县检察院发现黄乃裳墓园存在疏于修缮等问题,立即成立涉侨文物专项保护跨部门办案组,通过现场调查、技术勘查、调阅资料等方式,对文物周边情况进行调查取证,形成了全面详实的文物环境勘查报告及证据链资料,为后续保护方案制定和案件研判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年6月,闽清县检察院召开一场听证会,听取人大代表、侨联、宗亲代表等意见,随后向相关单位发出检察建议。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单位迅速展开整改,同时将墓园环境卫生纳入镇环卫保洁一体化管理。 “对墓园的保护,有利于维系好华侨与家乡故土的精神纽带,这也是对先贤最大的尊重。”黄乃裳后代黄贤祖对检察保护工作极为赞赏。 考虑墓园后续长效保护工作,2023年8月24日,闽清县检察院实地查看并跟踪回访整改情况。在此基础上,该院主动将公益诉讼、社区矫正、法治进校园相融合,实现涉侨文物更多元保护、华侨精神更有效传承。 “以情感联结、法治保障、文化活化三维模式保护涉侨文物,检察机关的做法有助于传承华侨精神,共同守护海外华侨的乡愁记忆。”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院长林雪标表示。 根脉不变—— 护好乡愁寄托 7月19日,台风过境的马尾区君竹村,济美桥静立在水洼中。“桥完好!”马尾区检察院的跟踪保护让村民安心。 始建于1038年的市级文保单位济美桥,承载着宋、清各代的题刻,桥的斑驳石纹里,镌刻着千年历史。2005年桥下河道被填后,这座桥甚至成为君竹村海外游子寻根的唯一坐标。 前些年,马尾区检察院在摸排公益诉讼线索中发现,济美桥四周环境杂乱、题刻模糊,且多处被私刻乱画,更危险的是紧邻的旧城改造施工已引发桥体震动。 为此,马尾区检察院迅速立案调查,展开案情研讨,“群众和华侨对桥感情深厚,桥必须‘修旧如旧’。”承办检察官表示。随后,马尾区检察院向相关单位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古桥修缮工作,专家团队立即深入现场,清洗碑刻、整治周边环境,在修缮古桥主体时,主动与当地华侨沟通,尽力还原古桥原貌。 “这桥,和儿时记忆里一模一样。”侨胞沈先生感慨道。济美桥修缮后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更推动着文保工作的深度思考。“文物不能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能消亡于中华民族的记忆当中。我们要守护好文物,将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充分地挖掘出来并传承下去。”马尾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程军化表示。 此后,马尾区检察院以点带面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检察活动,与相关单位签订《关于建立文物保护工作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与各部门联动构建“立体式保护+跟踪式保护+穿透式保护”体系。 “涉侨文物是海外游子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更是记得住的乡愁,是不可分割的情感与文化羁绊。”马尾区检察院检察长黄兆茀表示,该院将继续发挥地缘、亲缘优势,进一步密切与海外侨胞的联系,让侨胞们感受到“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 文化共鸣—— 接力乡愁守护 “两岸交流日,乡愁自解时。”祖籍福建的台湾诗人余光中,一语道尽台湾同胞的绵长思乡之情。 前些年,闽侯县举办第八届城隍庙联谊会暨首届城隍文化旅游节。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始建于唐武德六年(623年),“城隍文化对于台胞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他们说, 来这里很亲切。”城隍庙管委会主任王振勋回忆道。 文化认同承载着乡愁之情,如何保护这一根源? 2023年,闽侯县检察院以“法治+文化”双轨模式,融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在台胞参与建庙1400周年民俗活动中,检察机关组织人员开展普法工作,让台胞在产生“跨海同俗”的认同感时也感受到法治文化的厚重,熟悉的乡音更是触动台胞历史文化记忆,参与活动的台青小林称:“这就是阿嬷常念的调子。” 在此基础上,检察机关还将城隍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智慧融入检察理念和实践中,积极开展普法送法活动,助力台胞台企解决涉法涉诉问题。 此外,闽侯县检察院在昙石山遗迹博物馆以昙石山——凤鼻头文化关联性为学术支撑,进一步深化“文物+检察”模式。今年4月,该院组织台胞参观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昙石山文化与台湾凤鼻头文化的同步发展历程、出土文物的高度相似性,实证闽台史前文明的同源性。 活动现场,检察官同步讲解公益诉讼保护文物案例,鼓励台胞共同参与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情感问题,还涉及文化认同、情感纽带等问题,更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闽侯县检察院与县文旅局、昙石山遗址保护中心签订了公益诉讼保护协作机制,共同实现“乡愁守护”。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