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护迷途少年向阳而生 ——省未管所探索多元化矫治新路径 近年来,省未管所创新推行“教育、矫治、帮扶、拯救”一体化模式,通过招聘会、法治宣讲、技能培训、心理干预、三色帮扶等举措,引进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心理学院等高校资源,成立悬钟山书画社、建军剪纸工作室、青葵心理健康中心、润青禾法务工作室,帮助未成年犯重塑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生存技能、顺利回归社会。 打开封闭心灵的“希望门” “刚进来时,我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我。”17岁的小艺(化名)因家庭变故走向犯罪,到省未管所后曾一度自闭。省未管所民警运用该所引进的师大心理学院团辅心理矫治,通过沙盘治疗、趣味活动、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他逐步走出阴影。如今,小艺已能坦然面对过去,并立志将来也要学习心理学帮助他人。 据该所心理矫治中心主任李警官介绍,80%以上的未成年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为此,省未管所建立“一人一策”心理档案,2023年以来开展个体咨询1200余次、团体辅导60场,心理问题化解率达85%。 “如果当初有人告诉我这些,我绝不会走上犯罪道路。”16岁的阿杰(化名)站在法治教育宣讲台上,通过自己的经历向100多名中小学生讲述犯罪带来的后果。这个曾因参与校园欺凌致人重伤被判刑的少年,如今成为省未管所“现身说法”的主要成员。 近年来,省未管所发挥“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作用,成立民警“法治讲师团”,“讲师团”成立以来,共进校园、进社团、进机关,举办法治教育100余场次;组织未成年犯开展“忏悔与警示”现身说法宣讲活动20场。此外,省未管所还定期举办“家属规劝会”,通过亲情帮教强化矫治效果。3年来,省未管所共组织会见活动48次,家属参与率达95%。 掌握从新就业的“技术活” 在省未管所的习艺教室,十几名未成年犯正专注地学习脱胎漆器制作。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他们回归社会的“敲门砖”。16岁的小洋(化名)是其中一员。他因盗窃罪进入省未管所,如今已能独立完成漆器作品。他说:“出去后我想开个工作室,靠手艺吃饭。” 近年来,省未管所引入高校美术资源、非遗传承项目,依托悬钟山书画社、建军剪纸工作室,开拓脱胎漆器、书画培训、剪纸技艺等10余项职业技能培训,并与脱胎漆器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合作颁发认证证书。 “我以为这辈子完了,没想到还有企业愿意接纳我。”17岁的小林(化名)因抢劫罪被判刑,在省未管所民警的鼓励下,他参加了面点制作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招聘会上,一家副食品企业看中了他的技能,当场与他签订用工协议。 近年来,省未管所广泛开展刑释人员就业推介会,为刑释人员铺就“新生路”。一场场特殊的招聘会不仅是就业机会,更是迷途少年重启人生的关键一步。“许多未成年犯家庭经济困难,且缺乏社会支持,就业是他们回归社会的最大难题。我们提前半年对接企业,筛选适合他们的岗位,并开展针对性岗前培训。”省未管所所长林长青说。 拉起社会帮教的“黄丝带” 2024年5月,民盟福建省委会与省未管所签订联合帮教协议,并在悬钟山书画社举行“黄丝带帮教”基地揭牌仪式。民盟省委“黄丝带帮教”基地正式挂牌省未管所,对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预防刑释后重新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民盟发挥特色优势,广泛动员民盟内外志愿力量,将文化教育等普适性帮教和法律心理等专业性帮教相结合,多形式、多层面开展符合省未管所特点的帮教活动。双方聚焦未成年犯改造需求,提供更精准的法律、德育、文化、艺术等服务,用心用情做好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 为让法律的刚性与执法的温度有机融合,省未管所开展“蓝风铃”恢复性司法活动,探索“赔偿履行+心理修复”双轨模式,在高墙内搭建起施害方与被害方对话的桥梁,以司法的智慧与温度缝合社会伤口,让迷途少年在忏悔与担责中重获新生。 省未管所探索多元化矫治新路径证明,对未成年犯的矫治不能止于惩罚,更需给予教育、技能和希望,让每一只“迷途羔羊”找到回归路。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