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长安网 > 正文
2025-10-20 14:24:26

平潭面茶

作者:谢春武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太阳刚刚浮出海面,轻浪拍打下的龙王头沙滩异常宁静。

一路西行,走过夜晚喧闹无比的新街区,渐渐看到一些石条砌成的房子,这是海边特有的民居。

我瞥见一爿小店,门楣上油漆剥落,却清楚写着——“面茶”。

平潭也有面茶?汪曾祺笔下“以手托碗,转着圈儿喝”的北京面茶?

时间还早,店里没有客人,老板娘倾身擀面,大大一团面,举重若轻。

我点了面茶和煎包。老板娘拍拍手上的面粉,掀帘进后厨。

这是一家有年头的老店,墙面斑驳,发黄的荣誉招牌看得出往昔荣光。

不一会儿,面茶招呼上来了。一碗雪白的糊糊,热气腾腾,黑芝麻浮沉其间。没有想象中香浓的芝麻酱,也不是糜子面熬出的金黄,倒像儿时充饥的面疙瘩汤。

我喝一口,清润的冰糖甜先漫上舌尖,继而面香缓缓浮起,像浪水轻拍脚踝。

我与老板娘闲聊起来。

小店开四十多年了。她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原先在旧车站,老顾客都说,面茶煎包是离家前的最后一餐,也是回岛后的第一口暖气。”

“面茶是甜口的。”她补一句,“平潭人离了糖,就像海水没了盐。”

“父亲手把手教,面粉、米粉比例要准;何时下冰糖,全凭眼睛看;火候最要紧,小火慢炒,直到泛起蟹壳黄;水要烧得滚,壶提得越高,水砸下来越有劲……”

“以前渔民苦,海里讨生活,漂泊不定,面茶方便,扛饿暖身子。”

“后来,十万平潭人背起风钻开凿隧道。水泥粉尘漫天,面茶仍随身。吃完又一麻袋一麻袋寄过去,就算隧道打到国外,行李箱里仍不忘塞几包面茶。”

上世纪60年代,平潭还是一座海防前线上的孤岛,家家户户都钻进山腹里挖防空洞、修地下粮库。榔头叮当,炸药闷响,平潭人在石头缝里练出了开山挖洞的本领。全国八成隧道里都能听见他们的回声。

“隧道之乡”就这么硬生生凿了出来。谁也想不到,当年那碗顶饱又暖身的面茶,暗地里给他们添了一把劲儿。

老板娘指着一个鼓囊囊的麻袋:“你看,刚打包好,寄往西安工地,两斤一袋,共一百袋。”我拿起一小包,透明塑料袋里粉白如雪,散出一股带着微酸的面香。

我心中一动——我见过这样的面茶。

2000年左右,漳龙高速公路正在施工,这是闽西首条高速公路,我在附近变电站工作。

一天午后,巡线时下起雨来,我跑到一排盖着黑油毡的简易工棚旁避雨。除了远处机器的轰鸣声,四周静悄悄的,一个门开着。不一会儿,一个八九岁,穿着蓝白校服、扎个小马尾的瘦小女孩探出身来,看了看天空,拿了把缺了伞骨的破伞跑了出去。很快,她出现在屋后的土坡上,踮起脚跟、探着身子向远处张望。

每隔十几分钟,她就出去一下,鞋上黄泥越沾越厚。

我好奇地走了过去,一块旧帘子分隔开昏暗的屋子,小女孩就着门边的光亮看书。

她在村里上三年级,说爸爸妈妈在里边打隧道,昨天傍晚,妈妈回来说要干通宵,让她自己热一下剩饭吃,到现在还没回来。

那个土坡,正好能看到隧道口。

屋内桌上有一个红色热水瓶,两个大瓷碗,架着一双筷子,还有一袋像面粉样的食物。

这一次小女孩很快就归来,很开心的样子。

她进了屋,麻利地打开袋子,往碗里打了几勺粉,热水咕咚咕咚倒下,她熟练地搅动,热气冒了上来,冲上屋顶的黑色毛毡,一股甜香从门缝飘进雨里。

“到家刚刚好,不烫不凉。”

小女孩边自言自语。

没多久,一排工人往坡上走来,沾满油污和水泥浆的工作服裹着他们疲惫的身子,但我清楚地看见上面的“平潭、隧道”等字样。

小女孩冲泡的,正是平潭的面茶,带着海风般的温暖滋味。

如今,小女孩该三十出头了,也许她继续着前辈的事业,站在某座隧道口,仰头看山脊炸开的一瞬,尘灰落进头发,像当年的雨。

她会不会也冲一碗面茶,给自己?

我没有尝到北方带着芝麻酱香的面茶,但平潭的这碗甜面茶,像掺了点别的滋味,说不上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西监狱)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