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牌名:“司律同行” ●品牌内涵:厦门市思明区司法局莲前司法所立足辖区面积大、人口众多、商业楼宇聚集和法律资源丰富的实际,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以“司法所+律所”深度协作为核心,打造“司律同行”品牌,以制度化、场景化、人性化整合辖区优质律所资源,司法所携手律师专业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法治建设,把品牌建设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找得到、用得上的法治保障。 ●品牌亮点: 制度化是“筋骨”。通过律所轮值、“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和所所联调机制,让律所专业力量沉得下、留得住,化解“碎片服务”,实现“协同作战”,通过深层次的机制融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法治服务。 场景化是“血脉”。紧扣区域经济痛点,将法律条文转化为企业依法经营、群众依法维权的“生存技能”,联合律所创设蒲公英“益企”法治工作室、社区“法治微驿站”,破解供需错配,让法治服务“精准滴灌”。 人性化是“灵魂”。聚焦人的尊严与价值,让特殊群体从管理对象变为价值共创者,积极回应社区矫正对象,尤其是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合法诉求,开展“法治体检入企行”活动,护航民营企业发展,以法治之力织就基层善治网络。 “有他帮着把脉问诊,我们心里很踏实!”提起社区法律顾问詹振郊律师,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西林社区书记叶武强赞不绝口。这位律师的“加盟”,让社区化解矛盾、依法决策有了“定盘星”。这是莲前街道“司律同行”品牌将法治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缩影。面对辖区实际,莲前司法所以“司法所+律所”深度协作为核心,通过制度化、场景化、人性化的路径,整合辖区40多家律所资源,让专业法律服务成为群众的日常保障。 制度为基: 构建协同作战新格局 莲前街道在思明区独占三项之“最”:面积最广、社区最多、人口最多,因此辖区法律资源丰富,聚集了40多家律师事务所。然而,资源分散、单打独斗一度是提升法律服务效能的瓶颈。莲前司法所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搭建起“司法所+律所”协同作战的稳固框架,让专业法律力量真正在基层扎根。 律所轮值制度实现综治中心“律师服务零距离”。每周一、三、五,在莲前街道综治中心的服务窗口,来自北京德恒(厦门)、北京海勤(厦门)、福建瀛坤、福建如浩等多家律所的律师准时值班。居民走进大厅就能向律师咨询法律问题,像日常办事一样方便。这项制度自2024年5月运行以来,已累计提供法律咨询超过130人次,参与调解纠纷20余起。 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则把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自2015年6月启动“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以来,莲前司法所持续推动让律师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在西林社区东山社的城中村改造中,法律顾问詹振郊律师不仅协助起草、审核村规民约,还为东坪山招商项目谈判、经济合同审定提供专业意见,成为基层依法治理的重要支撑。
莲前司法所启动“司律会商123”机制化解一起矛盾纠纷。 □唐玉洁 摄 “司律会商123”作为最具特色的调解机制,在处置突发纠纷时展现出独特优势。2024年7月,某饭店员工凌晨溺亡,其家属聚集讨要说法。司法所启动“1小时响应”机制,联合律师、社区迅速介入。律师从专业角度分析,将复杂的赔偿纠纷梳理出清晰的法律脉络,锁定某饭店“保险缴交”和同行者“过失侵权”两个关键点。经一天耐心调解,当晚就促成和解。这种司法所统筹协调、律师专业支撑、社区密切配合的工作模式,让矛盾纠纷化解既有速度又有章法。 场景为用: 实现精准服务零距离 莲前司法所聚焦不同群体需求,打造特色服务场景,让法治服务更精准。 针对楼宇企业聚集的特点,蒲公英“益企”法治工作室在万科创想中心落地成立。该工作室由司法所、律所和园区运管三方共建,每周二下午开设“律师会诊日”,为企业、员工提供合同纠纷、劳务问题等专业咨询服务。 除定点接待外,工作室还主动走进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一家原创文创小微电商企业就曾因此受益。当时,该企业热销产品被模仿,遭遇恶意诉讼。工作室团队不仅指导企业成功应对投诉、发起商标维权,还帮助企业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负责人感慨:“以前觉得是出了问题找法,这次经历让我们意识到,未雨绸缪才是真正的法治智慧。” 在瑞景商业广场,“莲芯瑞境”法治街区的“法治微驿站”成为新就业群体的暖心港湾。外卖小哥小王(化名)在一次送餐途中被撞伤,还因订单超时被平台扣款。在法治微驿站,律师告诉他平台扣款于法无据,并指导他收集证据、与平台沟通,最终成功要回了扣款。 法治服务还延伸到特定产业领域。在今年“3·15”期间,莲前司法所联合莲前市场监管所和北京大成(厦门)律师事务所,为软件园二期的游戏企业举办专题沙龙和“知产鹭课堂”讲座。活动现场,律师围绕游戏行业常见的未成年人充值、账号封禁等问题进行讲解,企业代表纷纷拍照记录。一位运营经理表示:“这些内容很实用,明天工作中就能用上。”这种针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服务,让法治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人心为本: 铺就回归社会暖心路 “司律同行”最动人的篇章,写在社区矫正对象的转变中。在这里,不仅有监督管理,更有温情帮扶。 普法教育精准而实用。司法所每季度邀请合作律所为社矫对象开设法治讲座,内容围绕交通肇事、赌博、防诈骗等贴近生活的主题:为女性社矫对象量身打造国际妇女节防诈骗活动;将新业态群体作为重点,联合交警、律师深度解析交通事故与劳动争议案例。对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也组织社矫对象专项学习,真正实现分类教育、分层管理。
莲前司法所联合律师在瑞景商业广场开展劳动权益法律讲座。 □黄琰 摄 针对涉民营企业社矫对象,司法所联合律师“把脉式”帮扶。社矫对象张某某(化名)经营跨境电商业务,因货物款项纠纷深夜申请外出,由于缺乏相关证据材料未获批准。司法所并未止步于“一拒了之”,而是联合专业律师主动上门,了解原因后现场指导张某某通过合法途径妥善解决纠纷。此外,律师还帮助企业梳理经营风险,对其兼营的营业执照代办业务进行法律提示,实现监管与帮扶的有机统一。 最让人欣慰的是社矫对象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社矫对象王某经营一家互联网销售公司,当他在谈心谈话中提及公司面临社群运营难题时,莲前司法所次日便邀请律师上门提供法律建议,帮助公司完善制度。这次经历让王某深受触动,他不仅更积极配合社区矫正,还主动回馈社会,慰问家乡老人,协助警方劝投在逃人员,并主动提出建立就业基地,为有需要的社矫对象及安置帮教对象提供工作岗位。 当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法律咨询,当外卖小哥在驿站里成功维权,当企业从法治服务中获得发展助力,当曾经的社矫对象主动回报社会,法治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融入街巷烟火、护航美好生活的坚实力量。“司律同行”的探索与实践,生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在莲前街道书写着基层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