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企业出海“稳” 让外籍友人“安” ——厦门市“八五”普法巡礼之涉外法治建设 11月18日,《新形势下涉外法律服务手册》最新一期——“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篇”发布。这本“红宝书”系省涉外法律咨询顾问团、厦门市涉外法律服务团整合涉外律师撰写而成,旨在为厦门市乃至福建省的对外经贸企业,提供风险防范及救济方面的法律建议和指引。 近年来,厦门市不断为涉外法治建设夯基固本,加强全链条普法,运用法治之力助力企业“扬帆出海”,也为在国内工作生活、投资创业的涉外民商事主体提供安全、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全链条护航企业出海 企业出海,首要任务是打破法律规则的“黑箱”。前段时间,一家汽车配件企业负责人到海丝中央法务区,向厦门市海丝域外法查明中心的值班律师咨询:“在墨西哥投资建厂,如何规避土地购买限制?”经了解,这家企业计划投资墨西哥绿地项目,但其对国际法律“水土不服”,墨西哥当地的土地购买限制成为影响项目推进的一大难题。 “到海外设厂,特别需要在投资前就掌握到当地投资的各项法规,尤其是土地购买、外资准入、劳动用工和环保等。”律师的精准普法解开了该企业负责人的疑虑,该中心后续出具的报告中,包含法律风险识别和合规方案设计,也坚定了企业的投资信心。 从投资建议到应对贸易摩擦,厦门市为对外经贸企业构建全过程法治保障和全链条精准普法服务。在线上,海丝法务通“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提供24小时智能咨询。自上线以来,已累计服务超111万人次,12348热线月均解答咨询1.3万件;线下,海丝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为“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设立域外法查明、商事海事调解、贸易救济法律服务、国际商事海事法律咨询、反垄断审查合规辅导等多个涉企、涉外法律服务窗口,以满足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法律服务需求。 打造“洋厝边”的普法品牌 “我的狗没咬到人为什么要赔偿?”在筼筜街道某小区,外籍居民约翰因遛狗未牵绳引发纠纷。约翰认为狗没有实际咬伤孩子,无需担责,并援引其国籍所在国社区遛狗无需强制拴绳的惯例;被害孩子母亲杨女士则主张约翰未尽犬只管理责任,让孩子受到惊吓引发疾病,要求赔偿医疗费和精神损失费。 眼看双方争执不下,思明区司法局筼筜司法所启动“双语调解双引擎”,联动外籍志愿者和社区法律顾问开展“背靠背”中英双语调解。通过释法说理,当事双方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与过错,约翰同意赔偿并表示歉意。 这是厦门市“3C”工作法(即Carrier·载体革新、Cooperation·协同共治、Culture·文化传导)推动涉外普法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的一次生动实践。 近年来,厦门市培育涉外普法志愿服务队伍,发挥外籍志愿者作用,开展“老外来普法”活动,打造“双语普法”品牌。
普法志愿者向外籍人士了解法治需求。(厦门市司法局供图) 其中,“老外来普法”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厦门充分发挥外籍志愿者的作用,邀请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中国法律的实际应用,既增强普法的亲和力,也打破文化隔阂。来自西班牙的志愿者马克表示:“通过参与普法活动,我不仅帮助了他人,也更深入了解中国的法治文化。” “双语普法”则是厦门的另一张名片。针对涉外法律需求,厦门组建多语言普法志愿服务队,用中英文编写普法手册、制作宣传视频,确保法律信息精准传递。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赢得了在厦外籍人士和企业的广泛好评。 强化涉外普法专业支撑 今年9月,厦门市涉外法律服务团联合多家单位举办宣讲会,50名企业代表参与,与服务团律师开展互动交流。这支由涉外“精英律师”组成的涉外法律服务团在今年4月成立,首批20名成员从全国、省级涉外律师人才库中遴选。目前,厦门市有24名律师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88名律师入选福建省涉外律师人才库。涉外法律服务团团长曾辉说:“处理涉外法律事务,单个律师、律所的能力往往有限,服务团的成立能够链接更多资源,增强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近年来,厦门市通过搭平台、建机制,汇聚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多元调解等专业法律服务资源,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从风险评估到争议解决的“全链条”法律支持。 人才培养是涉外法治建设的关键。厦门市多举措培育涉外法治人才:推动设立福建律师学院,提高律师人才培养质量和法律实务工作水平;“产学研”融合,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福建省法治人才实训基地,搭建法学院校师生实训平台;举办“海丝法治论坛”,开展现代公共法律服务理论研究与高端法务人才培训。 厦门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完善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体制,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且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高素质队伍,为厦门涉外法治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