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3-20 12:13:46

凝固的史诗与永续的文化生命体——读《三坊七巷·墙头·门面》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黄丽云

《三坊七巷》

卢为峰 主编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文化的起点,是人类留在大地上的痕迹,档案里可以留下它们的一些资料,但它们雄浑的气魄与优美的神貌,从未禁锢于高楼深院之内。《海上三坊七巷》作者贞尧仔,习惯于在晨光初照时踏入三坊七巷窄巷,在那历史的痕迹中探寻灵感。马鞍墙的精美雕刻构件,总能让他为之驻足,心生向往。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这些探出马鞍墙的雕刻构件名为墀头,敏锐察觉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故事。他满心喜悦,收集大量资料,希望能够编撰一本书,将这些墀头的故事与传说分享给更多的人。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对此进行了精心策划与积极推进,由贞尧仔担任顾问,卢为峰为主编,《三坊七巷·墙头·门面》一书得以顺利出版。

《三坊七巷·墙头·门面》图文并茂,质朴通透,行云流水般为我们呈现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三坊七巷墀头群像图,让你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再游三坊七巷的冲动。

文化记忆的物质呈现

当我们踏入三坊七巷的“深宅大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作为第一道门面的墀头。墀头作为建筑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结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岁月的磨砺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传承与美学表达的意义。不同形状的墀头是三坊七巷深重宅院文脉的体现,体现这里的家族为子子孙孙祈福、求福的生动写照。

《三坊七巷·墙头·门面》打破了传统建筑研究的单一视角,构建了“物质载体————文化符号————历史记忆”的三维研究框架,整合建筑学、人类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理论工具,揭开了三坊七巷墀头背后的文化象征体系。作为墀头组成部分的墙帽、直牌堵和斜牌堵,不仅在有限的空间实现力学功能的最大化,还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体现了三坊七巷建筑独特的地域特色。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抬头仰望,墀头上的装饰简约、灵动、朦胧而优美,它们仿佛是有情感、有呼吸、有记忆的生命体。墀头墙帽上那些日渐模糊的卷草纹、夔纹、水纹、回纹、万字纹、如意纹、祥云纹等,在日光的映照下渐渐清晰起来,好似要诉说百年前画师落笔时的心境;直牌堵和斜牌堵上褪色的梅兰竹菊、牡丹花瓣上,当年粉彩勾勒的细腻笔触仍依稀可辨,从这些风化的纹路中,我们似能找寻到曾经的人间烟火、美好祈愿与诚挚祝福。

看看,“林觉民·冰心故居”的“喜上梅梢、松鹤延年”,黄巷36号小黄楼处的“喜鹊登枝”,安民巷58号中瑞剧坊的“鹊闹梅枝”,衣锦坊67号的“梅鹊呈祥”,衣锦坊69号、雅道巷69号、雅道巷59号等的菊花图,光禄坊6号的“鱼莲图”,澳门路16号林则徐故居的“洞箫”博古元素、“蝠衔铜钱”图案,黄家大院的“彩绘麒麟”,郎官巷25号福州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故居的“狮舞彩球”,宫巷24号林聪彝故居的“牡丹与莲花插瓶”,郎官巷20号严复故居蜿蜒的菱形图案,文儒坊25号的矩形图案等,其装饰纹样并非随意拼凑,而是严格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营造法则。工匠们在墀头上雕刻时,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符号系统:猴子象征着吉祥、智慧与灵活,荷花寓意着高洁,梅开五朵暗合“五福”的美好寓意,博古图案承载着深厚的文脉。这些视觉符号如同建筑的密码本,等待着有心的观者去解读。

作家贞尧仔经常在三坊七坊走原址看现貌,在黄巷4号郭柏荫故居发现了“福”字龙纹饰样。郭家以“五子登科”闻名,其建筑布局秩序井然、装饰寓意吉祥,无不氤氲祥瑞气息。“福”字不仅是郭家家族荣耀的象征,更是三坊七巷墀头的文化符号。一代代三坊七巷人为之从空间符号转化为现实可能作出了不懈努力和奋斗。

换个距离看墀头

三坊七巷起于晋成于唐,自清代至民国走向鼎盛。其马鞍形起伏的围墙高得出奇,把200多座民居包围在内,是当时贵族、名流、士大夫的聚居地,是他们希望由文儒,而光禄,最后衣锦还乡,享受吉祥庇护(吉庇)的理想居所。

三坊七巷的大部分古建筑以灰瓦为主,墙面涂抹海蛎壳灰或草木灰,呈现出灰白色的外观。木质大门或外露的木结构不施油漆,或仅施以清漆,保留木材原本的颜色。与灰瓦灰墙的建筑风格相呼应,墀头绘画的色彩也较为朴素。整体用色不多,以冷色调为主,饱和度较高,常见的图底颜色有蓝、白、黑与米黄,素雅清净,却惊人的耐看。春天,白墙黛瓦之中墀头流光溢彩,衣锦坊的流苏花格外美丽,严复故居的紫薇艳丽如霞,光禄坊的樟树细芯铺地,花香四溢。

当年三坊七巷,通过金斗桥连接着通湖路和安泰河,水路四通八达,江水与海水交融,是城区内商业汇聚的通衢和码埠,承担着南北贸易的中转枢纽。建宁人在福州日渐形成纸、木、花等商帮,基本都供海神“妈祖”,构建“商会+天后宫”的闽商会馆文化。位于郎官巷17号的天后宫承载了无数信众的虔诚与期望,它的墀头图案是“亭台楼阁”与传统花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如今的郎官巷天后宫不临水,昔日繁华忙碌的码头已变成一条幽深曲折的小巷,唯有天后宫前墙壁上所绘的福船还依稀能够看到当年的情景。商贾云集、鸿儒硕德众多的三坊七巷,海洋文化与坊巷文明交织呈现,留下了神话般的传奇,或六子科甲或三代封侯,或誉满神州或英雄折戟,永远山重水复又永远柳暗花明,是我们心灵系之的家园。

衣锦坊是三坊七巷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因地处水网地带,西湖、南湖的潮水可通达此处而得名。衣锦坊4号的水榭戏台,依水而建,它的墀头直牌堵上的“寿”字简约大气,四角的蝙蝠纹似青铜博古、似流云飞鹤。斜牌堵正中是圆形的“寿”字,边上以经典回纹作笔画,象征岁月的宁静与生活的美满。

文儒坊陈氏民居,建于清初,同治年间为陈宝琛之父陈承裘所购,开六扇大门,门扇下半部用竹条铜钉钉成“卍字”等图案。门额上高悬“六子科甲”横匾,陈承裘生六子皆成功考取科举功名,创造了“父子四进士,兄弟六科甲”的传奇,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它的直牌堵上“天官赐福”人物图案是三坊七巷独一无二的人物图案,是陈氏一门耕读传家的华丽诠释。文儒坊中还有尤氏民居,号称“尤半街”。尤氏家族是福州当时举足轻重的大工商业家庭。尤氏第四代兄弟经营的台江百龄百货,使“到福州必到百龄”成为一时风尚。

光禄坊的刘家大院可与尤氏民居相媲美,几乎占据着半条街,院落四周,封火高墙耸立,双坡屋顶覆盖其上,墀头上一边是“灵猴献瑞”,一边是“马到成功”。灵猴象征着福州人聪明伶俐、善于经营的特质,“马到成功”体现了福州人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精神,寓意着“电光刘”家族的传奇故事,沉淀着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崛起的荣光。

巷是官宦官邸的集聚地,巷内建筑古朴典雅,庭院深深。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回忆杨桥巷的老宅,“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的以外,就是客室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巷内住宅的装饰除了传统的亭台楼阁、麒麟、祥云外,如安民巷16号昔日汀州会馆所在地,墀头装饰有“太师少师”图:母狮子带着幼狮嬉戏绣球。太师少师是古代官名,装饰入墙,隐含着主人仕途顺畅的诉求。宫巷26号沈葆桢故居墀头左侧是笔筒、卷轴等文房用物,是沈葆桢为政有声、刚正不阿的政治形象的隐喻;右侧是孔雀翎插瓶,象征其家族的兴旺,对后代有所作为的美好愿望。

黄巷36号小黄楼曾是唐代进士、崇文阁校书郎黄璞,以及清代两江总督、文学家梁章钜等名流雅士的栖息地。处于院落第一进封火墙墀头上的是“呦呦鹿鸣”与“喜鹊登枝”。鹿与“禄”同音,“树下有鹿”也有“书下有禄”的意思。坊巷中有二梅书院、正谊书院、得善书院等,朗朗书声不绝于耳。这里文化根基深厚,家训族规长传,蕴育出“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的人杰地灵之文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的鸿儒士气。

据统计,三坊七巷历史上孕育了150名进士、360名举人,410位历史文化名人,其影响力可谓“福宇巍巍抵百城”。他们代际相传,生生不息,汇聚的集体能量无比巨大。这种无与伦比的物质体量、英才体量和精神体量,赋予三坊七巷内敛的宏伟气质,呈现出悠久而稳定的集体人格,造就“一个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奇迹。

文化散文的艺术气魄

墙墀凝瑞彩,庭院溢芳华。作者不仅科学、严谨地记录了墀头的结构特点、图案和文化内涵,还大胆取舍,巧妙开阖,在社会与历史、人格与道德、精神与信念的坐标上,准确勾勒出林觉民、冰心、梁章钜、蔡赓良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和精神气质。作者写道:三坊七巷的迷人之处,不止在于建筑,更在于生活在这里的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等百余名风云人物曾在此居住,这片坊巷走出了数百位名垂青史的人物。那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间,弥漫着无数雄才英杰的气息。

缤纷的往事云烟中,这些历史名人欣赏过同一片天空屋檐下的墀头,那是“乾鹊飞来报好音”的雀跃、“瑞兽香云轻袅”的祝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

本书文字舒展而流动,短句内的字词精准,起伏变化之间有古典诗词的韵律和动感。比如,写水榭戏台,“试想当年,宅院的主人办春酒、宴宾朋,台上锣鼓喧天,水袖舞动,咿咿呀呀。台下宾客正襟危坐,或又举杯品茗,见景生情时,很难不想起那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类似的好语言很多,很耐看。作者说:希望我们的故事,如吉庇巷中凤凰树,鲜艳而舒展;如衣锦巷中流苏花,纯粹而曼妙;如严复故居中的紫薇,婉约而动人;如三坊七巷中那一株株古榕,苍翠而昂扬。作者认真雕琢词句,有时可能显得过于完美,但他们对三坊七巷如此虔诚,真是令人感动。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