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的漳州市区,霓虹渐暗,而在巷口街道辖区的西北角,派出所的灯光依旧明亮,静静守护着巷口的安宁。这份坚守,70余年如一日,漳州市公安局芗城分局巷口派出所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标尺,将平安融入机制,让守护化作日常。 “有的群众可能没到过派出所,但一定感受过这个所带来的温度。”巷口街道居民老何的话代表着巷口街道居民的认可。而对巷口派出所来说,群众的认可是最大的荣誉。日前,该所再添殊荣——第五届“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其背后,是几代民警的接力传承,是创新与温情交织的为民实践,更是巷口街道最厚重的平安底色。 藏在机制里的“用心” 走进巷口派出所的“巷安”调解室,墙上挂满的锦旗无声诉说着一个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 2024年1月,巷口派出所接到天福园物业工作人员求助,称他们与业委会工作人员因消防通道管理问题发生了矛盾纠纷。接报后,民警将双方当事人约到“巷安”调解室,联合社区、巷口法庭及人民调解员等力量,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引导他们达成和解,现场签署移交管理权。 同年10月,巷口辖区发生一起工地欠薪事件,该所民警及时联动劳动部门,从早晨调解到深夜,最终成功为十余名工人达成付薪协议。事后,工人们感慨道:“有巷口所在,我们心里踏实!”待工人春节回到老家后,该所民警还时刻与他们保持联系,关心他们是否按时领取到了薪资。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制度为信任兜底。”该所所长陈兆彬介绍,自获评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以来 ,该所为“巷安”调解室引入社会力量,依托“庭所对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的高效运作,定期邀请全国金牌调解员赖水顺驻所调解,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预防“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同时,在人民调解的基础上,该所还增加“司法确认”,让调解成果加上法律“保障锁”。 这份“用心”更体现在对历史积案的攻坚上。2024年,市民林某因12年前被“阿金”殴打却未能破案,扬言极端上访。民警接到反应后,积极调取原始记录、走访相关当事人等方式成功锁定对方,最终促成赔偿和解。 “12年的心结都能解开,还有什么理由不信他们?”林某的感慨,成为派出所“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诺言的最佳注脚。数据显示,“巷安”调解室成立以来,已消弭537起矛盾纠纷于萌芽,群众满意率达100%。 隐于街头巷尾的“用力” 在芗城区巷口派出所辖区,佩戴红袖标的巡逻队员已成为街巷间独特的“平安符号”。这支队伍背后,是该所历时多年构建的精细化治安防控体系。 “巷口所地处主城区核心,人流物流量大,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做好辖区社会治安防控,必须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形成强大合力。”陈兆彬介绍,2023年,为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该所在“2+N”社区网格治理模式基础上,创新推出“警保融合”工作机制,整合辖区保安力量,组建33支136人的“警保融合”工作队伍。该所把保安力量纳入派出所的巡逻防控体系,并定期开展安防技能培训,建立保安员应急响应机制,将治安防控触角延伸至商圈楼宇。 “专业警力+社会力量”的模式,在巷口实现了倍增的效能。所长陈兆彬用一个寻常例子生动展示了该所精准“用力”带来的益处。 2024年7月,巷口派出所民警接到反诈预警,称住在东南商贸城的林女士有遭遇诈骗的风险。原来,林女士系某建筑公司员工,接到“领导”短信要求其加入某QQ群,核实公司财务情况,并以公司欠款为由要求林女士转账。了解情况后,民警判断骗子已取得林女士的初步信任,遂通过可视化对讲设备呼叫“警保融合”队伍,让正好在附近巡逻的保安员小张先行前往现场当面劝阻。 随后,民警也赶到了现场,与“警保融合”队伍一起劝导林女士,详细讲解反诈知识,成功劝阻了这起电信诈骗,及时止损30万余元。 “这一切,离不开全所民辅警的力同心。”陈兆彬用数据做了最直观的呈现——近5年来,该所共协助帮扶救助困难群众268人次,辖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76%,侵财类警情同比下降34.9%,电信诈骗类案件发案率、受损金额同比分别下降70.4%、37.7%。 “我们不仅是保安,更是‘平安合伙人’!”该所辖区某商厦保安老陈为自己参与其中感到自豪。也正是这些人的力同心,巷口派出所“主防”理念,渗透到大街小巷的每个角落。 融于日常的“用情” 又是一个深夜,巷口派出所教导员赵振林的办公室灯光明亮。值班时他习惯做台账梳理自己的工作。桌面摊开的执勤笔记,写满了他的从警历程——从火海冲锋到爬阳台救人,从踝骨骨裂坚持追捕嫌犯到主动为64岁老人跑腿开证明,这位“铁汉”用十余年时光将“用情”二字刻进巷口派出所里。 “我们巷口所有一半民警从‘漳州110’出来,为人民服务是刻在骨子里的,我只是将前辈的做法延续下来!”恰如赵振林所言,正是因为一代代民警的接续传承,这份“用情”早已化作制度的温情。 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创新设立“巷小美”警务服务室,由持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民警驻点校园,5年帮助20余名涉案青少年重返正轨;联动“爱心壹佰”、漳州市义工协会等社会组织,累计帮扶警情中的困难群众268人次,也屡屡收获群众赠送的锦旗。“群众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奖状。”陈兆彬指着所里的新添的锦旗感慨道。 2024年4月,在一次下社区走访中,民警获悉新民花园的郑某患有疾病,生活困难,靠70岁高龄母亲微薄的退休金及低保金补贴维持。但其母亲体弱多病需每月服药;父亲患有高血压、脑梗等疾病,长期卧病在床。 了解情况后,民警第一时间向所领导报告该情况。随后,巷口派出所联合“爱心壹佰”公益协会对郑某一家送上爱心救助款一万元,作为其治疗的费用。“太感谢你们了,这是救命钱!”事后,郑某一家对巷口派出所的帮助表示感激。 在巷口,此类温情的故事,仍在延续。外卖骑手在民警帮助下追回被盗电动车后,主动将反诈标语贴满送餐箱;曾因噪音纠纷与邻居势同水火的杨女士,如今戴着义警红袖标在社区巡逻;就连曾经被帮扶的少年小陈,也成为志愿者。这些细碎的光亮汇聚成河,让“平安”二字从标语化作可感可触的巷口温度。 深夜,巷口派出所的灯光依旧亮着。这盏灯,照见了民警的坚守,更照见了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平安底色。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