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4-27 15:14:08

记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东街派出所社区民警林春兰

作者:记者 林珊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春兰无声香满巷

——记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东街派出所社区民警林春兰

人物简介

林春兰,女,中共党员,1965年2月出生,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二级高级警长、东街派出所大根社区民警。先后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荣获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部、全国公安机关二级英雄模范、全国爱民实践模范个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等荣誉。

这几天,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要为从警40年的东街派出所社区民警林春兰举行退休仪式。27年扎根社区、坚守一线,数不清她多少次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调解过多少起矛盾纠纷。

如今,林春兰仍然放不下心心念念的社区工作,像往常一样到社区走走转转,跟群众聊聊天,看看大家有没有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尽管徒弟王平已经能独当一面,但她还是语重心长地叮嘱,把工作方法和经验再多说一点。她把青春融进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热爱诠释着基层社区民警的无悔忠诚和为民情怀。

群众深夜“打扰” “春兰姐”随叫随到

1998年11月,根据组织安排,林春兰从机关到基层派出所任职,做一名社区民警。老旧无物业小区多、流动人口多、社会治安复杂……初入社区的难题,一个个摆在林春兰面前。

“入户访查时,有时候明明家里有人,但就是不给你开门。”林春兰回忆,“说到底,就是群众对我的不信任。”那扇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门,折射出群众对这位年轻女民警的陌生与疏离。林春兰明白,要赢得群众的认可,绝非易事。

但真正让林春兰意识到基层社区警务工作复杂性的,是第一次调解现场的手足无措。那日,社区的一对邻里爆发冲突,剑拔弩张的现场充斥着言辞激烈的方言,初出茅庐的林春兰“脑袋一片空白”。关键时刻,是物业保安出面解围,才勉强稳住局面。

这次经历敲醒了林春兰,让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面临的挑战。

于是,林春兰将自己“泡”进社区:小区里大爷大妈闲聊,她凑上前拉家常;外来务工人员遇上难题,她热心解答;为了让社区居民记住自己,她印了一盒又一盒的警民联系卡,走访时逢人就发,名片背后郑重写下了自己的承诺:有事找民警,随时打电话。

林春兰和同事到社区走访了解情况

时光流转,从初来乍到的“小林”到亲切熟稔的“春兰姐”,24小时保持畅通的电话,渐渐成了群众心中的“定心丸”。

“春兰姐,我明天上午就请了一会假去所里办理落户,但还有一个无房证明没打印,警务室晚上有没有开,我可不可以到警务室先打印材料?”2020年6月15日晚上9时许,辖区居民李女士打来电话,询问能不能到警务室使用“e福州”自助服务终端打印材料。

电话里,林春兰听出李女士着急但期待的语气,她当即答应马上到警务室帮李女士打印。为了让李女士顺利办理落户,林春兰还帮她查看了所需材料,全部弄好后已近深夜。

面对群众的深夜“打扰”,林春兰说:“群众这么晚给我打电话,说明他们真的有急事,只要群众有需要,我就随叫随到。”

群众喊声“闺女” 是对她的认可与信任

“当社区民警,就要为群众办实事。”林春兰深知,要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不仅靠“随叫随到”,更要主动作为。

通过走访观察,林春兰发现社区里老年人众多,缺少一个像样的活动场所。于是,她积极与小区物业公司沟通协调,腾出了一间免费的老年人活动室。她还为老年人增添了锻炼器械,拿出自己家中的收音机,让老年人有了一个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林春兰的付出,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针对小区打架斗殴、盗窃案件频发的问题,她意识到仅凭自己一人的力量难以改变现状,必须发动群众,凝聚合力。她发出号召,很快得到社区热心群众的积极响应。一群老年人主动站了出来,组成福州市首支“夕阳红巡逻队”,对案件高发的时段和地段开展常态化巡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辖区的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而针对辖区开放式小区多且自行车盗窃案件高发的情况,在当时科技手段匮乏、防范手段有限的情况下,林春兰绞尽脑汁,想出为小区安装旋转铁门的办法:扛着彩电和自行车的小偷侧身都过不去,但老人小孩用膝盖一顶就能开。

林春兰到学校开展护学岗勤务

20多年过去了,这些旋转铁门尽管已经在风雨侵蚀下泛起青锈,却依然默默守护着小区平安,犹如社区居民何阿姨对林春兰的感谢,从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一次,林春兰在走访中了解到,辖区居民何阿姨早年丧偶,儿子染上毒瘾被强制戒毒,儿媳离家出走多年,孙子到了上学年龄却仍未上户口。

林春兰四处奔走、多方协调,终于帮何阿姨的孙子解决了户口问题,让孩子得以顺利入学。不仅如此,那段时间,林春兰一有空就前往何阿姨家中,耐心与她儿子谈心,鼓励他坚定戒掉毒瘾的决心。在她的悉心帮助下,何阿姨的儿子不仅彻底戒掉了毒瘾,还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何阿姨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

不久后的一个夏日,天气闷热难耐,林春兰在路面执勤时,警服被汗水浸湿。正巧路过的何阿姨看到这一幕,心疼不已,她从店里买来矿泉水和西瓜,不由分说地硬塞给林春兰。旁边的协管员打趣地问:“春兰姐是你什么人啊?” 何阿姨满脸得意地回答:“是我闺女!”从此,林春兰“群众的好闺女”的名号不胫而走。这一声“闺女”,饱含着群众对她的认可与信任,更是警民鱼水深情的生动写照。

把群众装心间 警务室以她名字命名

在社区里,林春兰好像街坊邻里熟悉的老朋友——总是脚步匆匆穿梭在街巷,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满居民琐事,嘴角永远挂着让人安心的微笑。同事们说她像不停歇的陀螺,总在琢磨怎么把社区警务做得更精细。

时光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任社区民警的林春兰怀揣着自制的人口信息登记表,凭借一双“铁脚板”逐家逐户走访,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在那个智能设备尚未普及的年代,她以分色归档的纸质档案,构筑起基层治理的原始数据网。

2007年,“林春兰警务室”成为福州市首批以民警名字命名的社区警务室。面对互联网浪潮袭来,林春兰与时俱进,开通微博、搭建“QQ警务室”,开启网上警务;移动互联时代来临,她又建立涵盖辖区1.3万名群众的129个平安微信群,为群众提供“键对键”的办事咨询、办事预约、收集意见建议等服务。

“春兰警官,我父亲87岁高龄,他把身份证弄丢了,没办法去派出所办理,怎么办才好?”今年1月3日,在东街派出所的“平安微信群”里,居民陈先生向林春兰咨询道。林春兰细致解答,并联系户籍民警上门为陈先生父亲补办了身份证。

林春兰牵头社区等部门开展矛盾纠纷调解

矛盾纠纷化解是社区警务的重头戏。经过多年历练,昔日青涩的年轻女警早已变成大家信赖的“和事佬”。林春兰以东街派出所获评首批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契机,推出以“警民恳谈会”为基础的线下调解模式和以“东街派出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线上平台”为依托的网上调解模式,打造了一支“调解员+志愿者+律师+民警”一体化联动调处队伍,逐步形成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格局。

时至今日,“林春兰警务室”仍是福州市一块响当当的牌子,更以“民生服务集成站”的姿态被居民称作警民关系的“连心屋”,成为社区里一个温暖的存在。

为了让辖区群众生活办事更方便,林春兰延伸服务范围,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在警务室设置“e福州”自助服务终端,让辖区群众在警务室就可以实现公安、医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等近100个便民服务事项。

春兰馨香传薪火 两代民警的传承与创新

王平是东街派出所的民警,也是林春兰的徒弟。2021 年,曾深耕案审工作多年的王平初到“林春兰警务室”报到,至今,他仍清晰记得首次踏入那间警务室的场景:林春兰正专注接待一位七旬老人。老人因户籍问题求助,她时而俯身倾听,时而提笔记录,以温和的语调安抚着老人焦虑的情绪。待问题妥善解决,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她又特意交代工作人员护送老人回家。

这堂无声的现场教学,成为王平社区警务生涯的开篇之课。此后4年时光,林春兰将20余年积淀的社区工作心法与实战技巧倾囊相授:从入户走访时的沟通话术,到矛盾调解中的法理融合,再到信息采集时的细节把控,她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让“诚、实、勤”的工作三字经深植王平心间。

在日常相处中,林春兰手头常备的笔记本引起王平的注意。翻开那些写满工作记录的日志,密密麻麻的字迹里,既有群众反映的家长里短,也有纠纷调解的详细笔录,更有对社区治理的深度思考。

春兰和同事做好工作交接

受师父长期探索信息化警务的启发,2024年5月,王平在走访辖区珠宝店时萌发创新设想:设计“二手贵金属交易登记码”,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交易流程,震慑不法行为。

王平联合擅长信息应用设计的同事洪星仁,经过实地调研、流程推演和技术调试,一个兼具实用性与警示性的二维码应运而生。试运行期间便初显成效:某男子受诈骗分子蛊惑,欲通过黄金交易帮助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洗钱,在扫码登记时,因害怕主动投案。

如今的王平,已蜕变为独当一面的社区能手。他传承着师父的工作理念,更延续着那份对群众的赤子之心。在日常工作中,总能看到师徒二人并肩忙碌的身影:即将迎来退休的林春兰,依然用热忱和经验照亮着后辈的从警之路,而像王平这样的“后浪”,正带着前辈的期许,在社区警务的新征程上稳步前行。两代民警的携手同行,书写着基层警务事业的传承之歌,更诠释着“前浪指引方向,后浪接续奋斗”的使命担当。

时光不语,馨香自溢。二十余载社区警务路,林春兰如一株默默绽放的春兰,用坚守与付出,让警民情深的芬芳,弥漫在城市的每一条街巷。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