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闽侯县检察院立足刑事执行监督职能,深耕社区矫正检察领域,以细致监督维护司法规范,以温情帮扶助力浪子回头,用一个个具体案例诠释新时代检察担当,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 个性帮教 重获新生促回归 社区矫正工作是打通社矫对象教育改造“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闽侯县检察院将监督融入帮扶,既严格监督社区矫正机构依法履职,又关注社矫对象的实际困难,通过“监督+帮扶”双轨模式,助力社矫对象融入社会。 社矫对象李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缓刑。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因事故造成的心理创伤和对未来的迷茫,导致其多次未按时报到。检察官在走访中了解到,李某家庭困难,妻子患病需要照料,而李某又因缺乏技能找不到稳定工作,情绪十分低落。 为避免李某再次违法犯罪,闽侯县检察院联合司法所、村委会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协调心理医生为其进行心理疏导,联系当地企业为其提供物流配送岗位。同时,帮他申请临时救助,缓解其家庭压力。在多方合力下,李某逐渐走出阴霾,不仅按时完成社区矫正,还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 “检察官和司法所的帮助,让我重新站起来了。”李某感激地说道。 优化限制 出行通途助新生 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是对社矫对象的刑罚措施,更是司法机关为社矫对象搭建的重返社会的桥梁。闽侯县检察院坚持法律监督主责的同时,根据本县域特点,体察社矫对象的真实难处,力求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社矫对象在县内各片区间往返的最优路径需途经福州的三环路,但容易出现越界的情况。尤其是在职的社区矫正对象,因工作原因,他们在县域内各乡镇间的往返更为频繁,如果不从福州的三环路通行,会大大增加社矫对象正常工作生活的时间、经济成本,影响在职社矫对象改造的积极性。 为深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高质效发展,解决在职社矫对象外出限制挫伤其重新融入社会的信心等现实难题,闽侯县检察院与县社区矫正管理局联合商议,拟为在职社矫对象生活和生产活动开设“绿色通道”,申请将在职社矫对象的监管边界扩大至闽侯县邻市区的三环路段。该申请经省司法厅征求省检察院意见后获批。 自监管边界扩大以来,该院共为闽侯县35名在职社矫对象的1000余次出行提供了便利。 数据共享 精准锁定防脱管 刑事执行涉及法院、公安、司法行政等多个部门,闽侯县检察院积极构建“检察+大数据”监督机制,通过数据共享、智能筛查等方式,精准破解社矫对象脱管漏管等突出问题,让隐形监督变为精准监督。 日前,闽侯县检察院在检察社区矫正工作中发现,社矫对象周某因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被判处缓刑后,多次无正当理由、未经批准离开闽侯县范围,存在脱管风险。传统监督模式下,仅靠查阅档案和走访调查,难以发现此类隐蔽行为。为此,该院创新运用“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打通检察、公安、司法数据壁垒,对周某的外出轨迹、请假记录、报到情况等数据交叉分析,精准锁定其多次不假外出的证据。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周某承认了自己的脱管行为。该院依法向社区矫正机构提出撤销缓刑建议,并全程监督收监执行。最终,法院裁定撤销周某缓刑,对其收监执行原判有期徒刑3年。 “大数据监督模型让脱管行为无所遁形,既维护了法律权威,也让其他社矫对象引以为戒。”闽侯县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院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已累计筛查出社矫对象脱管线索20余条,推动收监执行5人,有效堵塞监管漏洞,实现从“事后纠正”到“事前预防”的监督升级。 联合普法 答疑解惑听心声 为增强社矫对象的法治意识与纪律观念,从源头预防重新违法犯罪,闽侯县检察院与县司法局、福建省榕城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精心组织“明法守纪 矫心正行”主题警示教育活动。通过“沉浸式场景体验+精准化法治教学+军事化行为训练”三维融合模式,推动社矫对象实现思想重塑与行为纠偏。 日前,该院联合县司法局、荆溪镇人民政府等单位深入社区街道,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主题宣传活动。活动中,检察干警通过发放宣传册,向群众讲解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要点。同时,检察干警解答群众疑问,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贴近民心需求,帮助社矫对象顺利融入社会。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