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流县深耕“乡贤回归社会治理”工程,打造“乡贤+”多元模式——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我育有四个子女,老伴早年已过世,百年以后,我的遗产要怎么处理?”仲夏之夜,清流县里田乡红军广场的晚风裹挟着蝉鸣,纳凉的村民围坐一圈,年过七旬的乡贤罗敬梧手持宣传单,耐心解答老人关于遗产继承的疑问:“既可以选遗嘱继承,也能去公证处办继承公证,都是受法律保护的。”这样的场景,在清流县的13个乡镇已是常态。 近年来,清流县深耕“乡贤回归社会治理”工程,以858名在册乡贤为核心,打造“乡贤+”多元模式,让乡贤成为普法宣传的“蒲公英”、矛盾调解的“减压阀”、产业振兴的“领头雁”、乡风文明的“引路人”,真正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为法治清流与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贤”动能。 乡贤+普法:“乡土味”释法说理 “法律条文太枯燥?咱编成快板唱给你听!”74岁的巫正根是清流县“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的“明星”,作为老年协会会长的他,不仅定期走村入户为村干部、老人讲宪法、民法典,还把法律知识揉进文艺创作。他编写的群口快板《扫黑除恶保平安》成了省老年大学的防范教材。 在清流,乡贤普法从不是“照本宣科”。他们熟稔乡土人情,总能找到最接地气的方式:在近邻恳谈会上聊“农村房屋拆迁”,在村民夜谈会里讲“预防养老诈骗”,用叔嫂建房纠纷的真实案例解读民法典,把反电信诈骗知识编进非遗戏曲三角戏…… 截至目前,乡贤组建的“映山红”宣讲团、“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已举办法治文艺演出400余场、普法宣传活动300余场,发放宣传单超10万份,提供法律咨询300余人次。正如村民所说:“他们讲的法,咱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现在遇到事儿,第一反应就是‘找乡贤问问法律怎么说’!” 乡贤+调解:“情法理”定分止争 “要是没有马会长,这事儿说不定就闹大了!”提起龙津镇乡贤理事会会长马癸根,当地村民总有说不完的感激。去年,某化工厂工人李某因急性白血病去世,家属与企业就补偿问题争执不下,矛盾一触即发。马癸根得知后,带着几名乡贤主动介入,既讲“情”,体谅家属的悲痛;又说“理”,分析责任归属;再明“法”,援引相关法规,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在清流,像马癸根这样的乡贤调解员还有90多名。他们凭着“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以及乡亲的信任,被选聘为人民调解员、信访评理员,扎根在矛盾纠纷的“第一线”。长校镇乡贤王绍水还专门创建民间调解工作室,总结出“三法”调解技巧和“五心”准则,把许多“针尖对麦芒”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5年来,乡贤调解员共调解矛盾纠纷1500余件,化解涉诉信访、申诉上访等疑难杂症100余件,解决纠纷标的超6000万元。曾经的信访难题少了,村民的笑脸多了,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实实在在落了地。 乡贤+产业:“归雁情”带富乡亲 “我是嵩溪人,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这是乡贤兰爱珍常说的话。2009年仲春,她回到家乡投资成立“清流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吸纳157名农民入社,其中76户贫困户跟着她种黄豆、做豆腐皮,一步步脱了贫、致了富。在清流,像兰爱珍这样“反哺桑梓”的乡贤不在少数。 为了激活“归雁经济”,清流县积极搭建引贤、引智、引技、引资平台,吸引乡贤回乡创业兴业。赖坊镇乡贤马坤林在经济开发区办起“清流伊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值达3000万元,为当地农民提供了300多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马一坤作为赖坊镇产业党支部书记,主动对接台资企业,为当地樱花园建设出谋划策,让“赏花经济”加速兴起,持续升温。 截至目前,清流县已吸引乡贤回乡创办企业32家,总投资超3亿元,通过乡贤牵线搭桥引进项目13个、引资4.24亿元。乡贤用“乡情”搭起桥梁,用实干带动增收,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乡村产业的路子越走越宽。 乡贤+引领:“树新风”涵养文明 “好的家风就像无声的教育,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的‘教科书’。”2021年下半年,赖坊镇南山村乡贤马高祥在赖坊中心小学开设《赖坊家风家训讲座》,在南山村老人协会开展家风家训宣传,以建设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截至今年9月,马高祥已开展相关讲座10余次。 在清流,乡贤是乡风文明的“领头雁”。他们带头修身立德,抵制陈规陋习:乡贤理事会联合老人协会、宗亲理事会,把“五经魁”等非遗融入移风易俗宣传,创作《十劝诸君莫赌博》等群口快板,并到各乡镇巡演;2023年上半年,全县52个村在乡贤的推动下,把“庙会新风”写进村规民约,彻底戒除“庙会一吃一星期”的旧习。 清流乡贤用“脚踩乡土”的实干、“情系家乡”的热忱,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他们是“宣传员”“调解员”“信息员”,更是乡村振兴的“实干家”“贴心人”。如今的清流,法治氛围更浓厚,乡村产业更兴旺,乡风民俗更淳朴。这张“乡贤助治”的答卷,正书写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清流答案”,也为更多地方提供了可学可鉴的宝贵经验。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