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高崧:数据战场的“追逃急先锋” □本报记者 龚丽雯 【人物名片】 孙高崧,男,1987年9月出生 现任宁德市公安局蕉城分局刑侦大队情报中队中队长 从警15年来,孙高崧始终奋战在打击犯罪第一线,足迹遍布全国31省(市、自治区)130多个城市,是“杨春警队”里的“追逃卫士”。先后荣获“全省公安刑侦系统缉捕逃犯能手”“宁德市金牌工匠”“宁德敬业奉献好人”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个人嘉奖5次。
孙高崧向青年民警授课。(宁德市公安局蕉城分局供图) 8月,盛夏的闽东,温度飙升至近40摄氏度,山间的青松迎着烈日挺拔而立,叶片始终透着韧劲。宁德市公安局蕉城分局刑侦大队情报研判室内,情报中队中队长孙高崧紧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额角的汗珠顺着鬓角滑落,浸透了警服。屏幕上,一张模糊的照片在与海量信息进行精准比对,这是命案在逃嫌疑人黄某才留下的重要线索,一场跨越3000公里追逃战役,正在打响最后的攻坚。 “找到了!就在外省这个老旧小区!”凌晨3时,孙高崧猛地起身,声音里难掩压抑已久的激动。身旁的同事瞬间清醒,只见屏幕上的信息与过往数次排查的内容完美契合,这个潜逃了30年的命案在逃嫌疑人,终于在数据的天网中现出原形。 时间回溯到31年前。1994年10月,宁德市金海岸板材厂发生一起恶性抢劫杀人案,经理郑某良与值班员彭某刚遇害,1万元现金被抢。案发后,其他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唯独黄某才销声匿迹。这起案件,成为压在受害者家庭心头的一块巨石,也成了孙高崧和同事放不下的心结。“每个在逃嫌疑人都是社会的‘定时炸弹’,多揪出一个,老百姓的安全感就多一分。”他常对着办公室墙上那张钉满图钉的地图感慨,而代表黄某才落脚点的那枚图钉,他却始终不确定钉在哪里。 七年来,只要工作稍有间隙,孙高崧就会重新梳理这起旧案,把泛黄的案卷翻了一遍又一遍,将零散的线索输入大数据系统,反复比对分析。从黄某才户籍地的原始档案,到他曾经工作地的走访记录,再到海量的人口流动信息,五度跨省核查,无数个深夜研判推演,他像一位耐心的猎手,在数据海洋中等待“猎物”出现。 “数据要活学活用,既要分析动态数据,更要动态分析数据。”面对队员“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抓重点”的疑问,孙高崧总会结合这起旧案举例。他带着队员运用“信息关联”“人案结合”的侦查思路,还原黄某才逃亡路上可能的生活轨迹。最终,从一张模糊的老照片入手,通过不断分析研判,锁定了潜藏在外省早已更改姓名的黄某才。 8月24日抓捕当天,孙高崧带领抓捕队员驱车千里直奔目的地。在当地警方配合下,他们乔装成社区工作人员,潜伏在黄某才居住的老旧小区。当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楼道口时,孙高崧眼神一凛,率先冲了上去,一把将黄某才控制。 这场跨越30年的追逃,是孙高崧数据追逃生涯的缩影。 从警15年来,为了让数据真正成为“破案利器”,孙高崧反复复盘每一起案件,总结出“用活数据、用好技法”的八字追逃法。他主导搭建的智慧警务体系运行3年来,全局刑事案件破案率提升37%。在他的带领下,蕉城分局刑侦大队的12名年轻民警也成长为电子取证、网络攻防的业务骨干,把数据追逃的“火种”传承下来。 闽东的青山常沐细雨,正如这位扎根刑侦一线的民警。孙高崧说:“作为‘杨春警队’的一员,春哥‘有党性、有品性、有韧性、有血性’的精神内核早已融入我追逃工作的每一环节。警察就该像山间的青松,扎根在打击犯罪的战场,心贴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能啃下来。”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