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7-15 15:41:56

借“投资”之名行骗 一女子被好友“义气借款”

作者:本报记者 王思琦 通讯员 高煜婕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一笔看似热心相助的借款,一场精心编织的投资骗局……福州市民林女士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出于义气借出的钱款,竟落入好友精心设计的圈套。日前,福州市公安局新港派出所发布一起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高某在无任何收入来源无力偿还的情况下仍向他人借款11.6万余元。目前,高某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设投资局向好友借钱

2023年底,林女士收到朋友高某发来的信息。高某热情地描述着一个前景大好的投资项目,字里行间都透着“机不可失”的迫切。

“现在就差一笔公关应酬的费用。”高某紧接着话锋一转,向林女士伸出求助之手,“我全程在跟这个项目,你放心。”面对林女士的犹豫,高某大打友情牌,并承诺项目成功后给予林女士一定分红。

想着朋友有难处搭把手是应该的,林女士没再多问,陆续借给高某11.6万余元,双方约定高某于2024年8月16日前偿还本金、利息。

借款后失联跑路被抓

然而,到了还款当天,高某不仅未履行约定,还将林女士的联系方式拉黑删除。怀疑被骗的林女士到新港派出所报警求助。

接警后,民警查看林女士提供的转账记录和聊天截图,敏锐察觉到这不是简单的借贷纠纷。高某借款时的种种承诺,以及到期后的失联行为,都透着蹊跷。

民警依托“e体+”智慧赋能体系开展侦查工作,发现高某在借款后不久便出境,行踪不定。经过数月的缜密侦查,民警锁定高某动向,于今年6月将刚刚回国的高某传唤至派出所。

借贷纠纷变成诈骗案

经查,高某没有经济收入,主要靠父母接济或向朋友借钱维持日常开销,早些年曾因无力偿还巨额负债被列入失信名单。高某声称的投资项目确实存在,但其并未在项目中担任关键角色,既不能决定项目成功与否,也不能决定分红情况,所谓的“分红”不过是诱骗林女士借钱的幌子。更关键的是,高某在向林女士借款时,早已负债累累,明知自己没有任何偿还能力,却依然编造谎言持续借款。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借款人明知没有还款能力,存在负债累累、无稳定收入、无有效资产等明显且确定无法偿还借款时,仍然借款也构成诈骗罪。”办案民警介绍道。

目前,嫌疑人高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1.6万余元的诈骗款项已全部退还林女士,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提醒

借款时虽然经济不宽裕,但基于未来可预期的收入有合理理由相信自己能够偿还,后因客观原因导致无力偿还,通常属于民事借贷纠纷。但借钱时明显无偿还能力,主观上就没有打算归还,且借款没有用于约定的或合理的用途,借款后逃匿、更换联系方式、转移财产、挥霍资金、毫无还款意愿表示或行动,甚至继续以类似方式向多人借款等行为,就可能涉嫌构成诈骗罪。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