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免费领书”的诱惑信息,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近日,南安市民王某陷入“冒充公检法+购物寄物”的新型骗局,近万元手机险些成了骗子的囊中之物。好在南安市公安局水头派出所民警及时介入,凭借敏锐洞察力,从一条隐藏的付款记录切入,拦截涉案商品,为群众挽回全额损失。 贪小失大入圈套 “加入指定QQ群,免费领取热门畅销书。”7月17日下午,在家刷短视频的王某被这条“免费领活动书籍”的留言吸引。抱着“薅羊毛”的心态,王某当即扫码进群。 进群不到10分钟,一个备注为“湖南张警官”的账号连发数条消息:“该群涉嫌诈骗,已被警方监控,所有成员立即添加我的QQ号配合调查!”紧接着,对方直接@王某,语气严厉:“你已被列入重点核查名单,必须单独联系。” 突如其来的“指控”让王某心头一紧,慌忙添加对方好友。“张警官”秒通过好友申请,并发了一张带有红章的“警察证”照片,证件上的姓名、编号清晰可见。更让王某心慌的是,对方竟准确报出其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甚至近期的网购记录。 “你加入诈骗群,已涉嫌违法。若不配合调查自证清白,将被列为从犯,纳入失信名单,影响房贷车贷。”“张警官”的文字裹挟着“权威压力”,彻底击垮王某的心理防线。 随后,王某按照“张警官”要求开启视频通话“接受指导”。看着对方身着警服的严肃模样,王某彻底信服,一步步按照指令操作:用对方提供的手机号注册新购物平台账号,绑定自己的银行卡,下单一部价值9000多元的手机,收货地址则填了对方提供的“办案指定地点”。 “所有记录必须删除,这是保密调查要求,泄露会按妨碍公务处理。”挂断通话前,“张警官”特意叮嘱。王某机械地删光了聊天记录、订单信息和扣款短信,丝毫没意识到,自己已沦为骗子“代购”的工具人。 抽丝剥茧寻线索 7月18日上午,当王某想询问“调查进展”时,却发现QQ被拉黑,群也解散了。“难道是骗子?”一个念头闪过,王某赶紧翻看手机,才惊觉所有相关记录都被自己删除。冷汗瞬间浸透了后背,王某立即向水头派出所求助。 “手机里什么都没了,连扣款短信都删了……”面对语无伦次的王某,民警一边安抚其情绪,一边接过手机仔细排查。从通话记录到应用缓存,从相册到后台数据,民警逐个点开手机里的App,生怕错过任何蛛丝马迹。 在检查支付软件时,一条隐藏在“历史账单”深处的扣款记录跳了出来——正是那笔手机订单的支付信息!这条“漏网之鱼”成为案件侦破的关键突破口,让陷入僵局的调查重新有了方向。 紧急拦截挽损失 顺着这条线索,民警第一时间联系购物平台客服,核实到订单尚未发货。“您好,我们是南安市公安局水头派出所,这笔订单涉及诈骗,请立即协助拦截!”民警亮明身份,说明情况后,平台客服迅速核实信息,当即启动紧急预案,冻结订单流程,并通知仓库暂停发货。 当天下午,客服传来消息:“手机已成功拦截,将原路退回,钱款3个工作日内到账。” “太谢谢你们了,我真以为这钱彻底没了……”听到好消息的王某眼眶瞬间泛红,不住地感谢道。 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警方提醒 此类新型诈骗的“升级版”套路,其核心可归纳为“四步走”: 1. 诱饵铺垫:以“免费领书”“抽奖”等低成本诱惑吸引目标,通过社交群组筛选易受骗人群。 2. 身份施压:伪造公检法证件,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突破信任防线,制造“涉嫌违法”的恐慌。 3. 转移财物:避开直接转账的敏感操作,转而诱导受害人通过购物平台下单、购买黄金寄送等方式转移财物,降低警惕性。 4. 销毁证据:以“保密调查”为由要求删除所有聊天记录、购物记录、扣款记录等,切断受害人追溯线索,逃避追查。 警方在此提醒,公检法办案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绝不会通过QQ、微信要求转账汇款、购买物品寄送,更不会要求删除任何记录。遇到自称“公检法”要求配合调查时,务必记住“三不”:不透露隐私、不转账寄物、不删除记录,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到派出所核实,别让骗子有机可乘。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