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落幕,暑假开启,驾校练车迎来旺季。报名点前的长队、骄阳下穿梭的练车身影,处处透着年轻人对“手握方向盘”的热切向往。但热闹背后,“低价引流”“包过承诺”“额外收费”等套路防不胜防,不少缺乏经验的学员频频受骗。 为助力学员安全“起步”,近日,记者邀请锦天城(福州)律师事务所律师蔡思斌,结合案例解读相关法律问题,教您避开驾校那些“坑”! 案例一:低价“全包”藏猫腻 高考结束后,小刘(化名)被某驾校“2980元全包拿证”的广告吸引。报名签约时,驾校未告知需收取额外费用。然而,练车后,教练以“暑期燃油紧缺需补贴”“考场模拟适应费”等名义强制收费,威胁“不交钱只能排队等练车”。小刘被迫又支付2180元,总花费达5160元,远超当地市场价。 问题①:驾校“全包价”诱导签约后强制收费是否违法? 律师解答 蔡思斌律师:该行为已构成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驾校广告中“全包拿证”属于明确的服务承诺,签约时未以书面形式明确告知燃油补贴、考场模拟费等额外收费项目,直接侵犯学员的知情权。 同时,教练以“不交钱只能排队等练车”相威胁,涉嫌强制交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若驾校明知教练实施该行为却未制止,还可能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欺诈行为。因此,小刘可要求驾校退还额外收取的2180元,并按额外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按五百元计算。 问题②:学车的总花费远超市场价,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律师解答 蔡思斌律师:消费者可主张退还不合理差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若驾校利用学员急于拿证的心理(如暑期时间紧张)、信息不对称或缺乏经验,收取明显高于市场价的费用,导致双方权利义务严重失衡,学员可主张该收费条款显失公平。学员可收集广告截图、缴费凭证等证据,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额外收费的民事行为,退还超出合理范围的费用。 案例二:“免考包过”是陷阱 工作繁忙的小王(化名)想考驾照却没有时间,因轻信短视频“45天免考包过”广告,联系自称“有驾校合作渠道”的黄牛,并交出交管12123账号密码,分4次支付5800元代考费。收到伪造电子驾照后,小王发现无法在交管系统查询到考试记录,再联系黄牛时已找不到人。 问题①:“免考包过”“代考拿证”的广告违反哪些规定? 律师解答 蔡思斌律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免考包过”明显违背机动车驾驶证考试的法定程序,属于虚假广告。 发布该广告的平台或商家,将面临行政处罚,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不足一万元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广告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不足一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问题②:黄牛收取费用后失联,是否构成诈骗罪? 律师解答 蔡思斌律师:黄牛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案中,黄牛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代考包过”的事实,骗取小王5800元,数额已达“较大”标准,构成诈骗罪。小王可收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虚假驾照等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黄牛刑事责任,并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追回被骗款项。 问题③:提供交管12123账号密码给他人,自身是否担责? 律师解答 蔡思斌律师:交管12123账号关联个人身份信息和机动车驾驶证管理信息,属于个人重要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敏感个人信息采取特别保护措施。小王擅自将账号密码提供给他人,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若被用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如伪造证件、盗用身份等,小王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若明知对方用于违法活动仍提供信息,可能构成共犯。 此外,根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九十三条规定,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缴机动车驾驶证,撤销机动车驾驶许可,处2000元以下罚款;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即使小王未实际取得驾照,其配合“代考”的行为也违反驾照申领规定,需承担信用风险。若发生纠纷或违法事件,需综合判断小王主观认知、行为后果等因素确定责任。 问题④:伪造电子驾照,违反哪些法律规定? 律师解答 蔡思斌律师:伪造电子驾照可能构成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公安部相关规定,电子驾照与实体驾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属于国家机关证件范畴。黄牛伪造电子驾照并提供给小王,已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将面临刑事处罚。若小王明知驾照是伪造的仍使用,可能构成使用伪造的国家机关证件罪,需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